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翻译活动。为了传递信息和劝诱目的语读者,广告翻译追求的是效果对等,从而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注重语言功能对等而不是文字表面的对应的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关照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才能达到有效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2.
强浩 《英语广场》2022,(27):3-6
尤金·奈达创立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反应的相同程度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标准,而非内容与形式的强行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为京剧翻译——这一天生服务于读者群体的翻译门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路径。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对京剧《大宅门》台本英译实践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对唱段、措辞、用典等特色作了尝试翻译。  相似文献   

3.
英语谚语翻译策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谚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比较,指出谚语的翻译方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文化差异,还要综合考虑文化、语言、目的语读者、源语言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等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4.
影视字幕为目的语观众服务,让其获得与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在领会译文时与原语读者在领会原语文本时的反应一致有相似之处。本文从影视字幕翻译的具体实践入手,借用热播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字幕英译,论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如何有效运用于字幕翻译,使其在语言、文化和艺术三方面达到对等以及译者为达到功能对等所采取的具体技巧。  相似文献   

5.
汉英广告翻译应以目的功能对等为指导性原则,并且从译语的语言风格、译语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背景来探讨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丽江旅游景区的英文公示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景区内公示语现存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将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反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景区公示语翻译实践中,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增译、减译、仿译和意译翻译策略,能够使译文完整准确的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也更符合目的语中读者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提高译文质量,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与培训,对于培养旅游方面的外语人才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是专门为儿童群体创作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译入过程中,译者还应着重对标儿童读者所具有的教学影响力、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译者还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考虑,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对原文深入理解分析,以便用该群体喜欢看到和理解的语言和人物来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主张“功能对等”,不追求文字表面的一一对应,而是将目标,即效果和意境,致力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奈达所主张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时使功能与形式相平衡,所以需要用最自然对等的语言去实现源语言中所要传达的讯息。[1]文章节选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兔的故事》,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彼得兔的故事》翻译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跨域映射"理论,成功的隐喻翻译是将原文中喻体知识结构映射到目的语中,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与源语读者对该隐喻产生相同的文化体验.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视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强调译语与源语的功能的一致,正好符合隐喻翻译的内在要求,可被用来指导隐喻翻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吕冰 《考试周刊》2008,(47):210-21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翻译的焦点确定为目的语接受者的反应,并且将信息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接受者的理解和接受对幽默欣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幽默文本中大量的语言专有特征和文化专有现象也使得从信息论角度分析幽默翻译的策略尤为合适。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幽默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强调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最自然贴切的对应,既再现源语信息,又不失其风格,同时也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以《唐顿庄园》的字幕翻译为例,探析了功能对等原则在其字幕翻译过程中的应运,以及达到的形式对等,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功能对等视角审视"不折腾"的种种英译,试图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义和修辞手段等方面论证和支持一个符合功能对等标准的英译.政治性用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语类的翻译,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的翻译要在功能上达到对等,要使目标语读者尽可能有源语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孙霞 《文教资料》2009,(28):46-47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互活动,不同语言含有丰富的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在译入语读者看来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在翻译中,译者借助图式理论,对以上文化典故进行处理,帮助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所传达的真实意图,以达到翻译对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是指译作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应当等同于原作读者对原作的理解(Nida,Eugene A,2001:87).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源语文本和译作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的标准,是对传统的将源语文本和译作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标准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运用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分析“兼用”和“轭式搭配”的翻译,因为“功能对等”强调受众效果,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近似的、同等的理解与领会。“兼用”和“轭式搭配”修辞是语言精妙的组合,能产生强烈的感情,且带有浓厚的源语特色,对于它们的翻译多是近似的,不能复制到归宿语中去。  相似文献   

15.
对等性历来是评估翻译质量的一个主要方面。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源语篇和目的语篇之间的对应.考虑源语篇作者的意图.同时产出的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典籍翻译涉及多个因素,包含基于译者概念预设和文化预设的阐释,因此主要以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上的对等来评估典籍翻译。  相似文献   

16.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意义对等是译者首要实现的目标,能够使目地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似的理解和反应才是成功的翻译。文章以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对其进行分析,以阐述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合理的并且是成功的,从而激发对"功能对等"理论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英汉新闻翻译的对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首先从历史角度梳理了翻译对等研究的发展性内涵,说明功能对等追求译文在目标语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源语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的对等或相似;其次从标题、词汇和文化三个方面,采用英汉新闻翻译的具体实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1964年,奈达摆脱了词与词之间的严格对等,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为翻译实践引入了一种以译语读者为导向的理念,对后世许多翻译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作为二语转换活动,与翻译实践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且都面临语言转换中的语法、词汇和语境意思的保留等问题。本文将利用形式对等理论研究中学英语教学,试图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品进入到中国市场,而一种新型产品进入到全新的领域之后,就需要相应的语言文化翻译手段将产品信息传递给当地的消费群体,可见广告语言翻译的重要性。在广告英语翻译中,最为重要的是将源语言翻译成对应的语言的语义上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目的语的再创造,从而使广告语更加符合语言文化特点。而在进行目的语再创造的过程当中,就需要使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实现对广告语的翻译。基于此,首先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作用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适用性,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在广告英语中所发挥的作用,希望相关研究结果能够对广告英语的翻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