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形态。当代西方左派由于在分配正义及承认正义的争论中分裂成"社会左派"及"文化左派"。作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N·弗雷泽以她三维正义的视角试图弥合左派的分裂,并建构一套能够包容当代正义问题的正义理论,即在结合再分配和承认的基础上,以"代表权"范畴作为正义的政治维度的核心,指出代表权的深层关系问题关系着元政治正义。  相似文献   

2.
弗雷泽认为正义涉及经济、文化和政治诸领域,由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三个正义原则:再分配、承认与代表权,三者都需要符合参与平等原则。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正义的探究需要突破传统正义的边界,架构政治便成为讨论主题,需要遵循所有人受影响的原则。正义理论受制于协商民主的决策程序,以元民主制度化形式实现。通过解释正义的"什么",正义的"谁"和正义的"怎样",弗雷泽构建了一套适合全球化世界的"反思的正义"体系。  相似文献   

3.
弗雷泽对社会正义的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歧视性现象,南茜.弗雷泽研究了正义的"什么"、"谁"和"怎样"三个问题。她用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三个概念从三个维度阐释了正义即参与平等。同时,她认为,全球化使正义主体由领土国家基础上的"谁"转变成多种的、有差异的复数的"谁";决定正义的"谁"的程序,要用批判-民主路径取代规范-科学路径,实现正义的方式,要用改造性矫正方案取代肯定性矫正方案。弗雷泽对社会正义的研究,启发我们,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将关注现实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全面综合地、改造性地进行社会治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变革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治理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值得反思的社会正义问题。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为从"制度伦理"视角反思教育政策正义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以当代正义理论的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三重维度,"先验制度主义"和"现实比较主义"的两种进路为基础,建构一种多维的教育正义观,反思教育政策设计的程序正义,为教育制度"正义"构想的价值辩护,并倡导对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正义"的积极消除。  相似文献   

5.
陈晓旭 《政治思想史》2015,(2):145-156,200
当代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主导争论是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问的问题是分配什么以及如何分配。而伊莉丝·杨和南希·弗雷泽则论证分配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社会正义问题的中心,相反错误承认也会导致不正义,这种不正义无法用分配正义理论解决。然而,二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批评存在不足之处,她们的承认理论在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上并不比分配正义理论更为优越。与之相比,一种底线承认的概念更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女性主义者南茜·弗雷泽致力于社会正义理论研究.她从客观、社会的视角审视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认为“承认政治”与“再分配政治”的“二元主义视角”(或者用“承认政治”取代“再分配政治”的做法)严重弱化了对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批判,是一种悲剧性的历史讽刺.因此,她提出一种整合“再分配正义”和“承认正义”的“参与平等”正义观.从社会正义到性别正义的前提是对女性主义社会性别问题的重新阐释,因而她提出一种“二维”视角的新社会性别观,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实现性别正义的“二维”路径.她的性别正义观为左派的政治斗争和女权主义等新社会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武器和实践指导.她的性别正义观更多是政治的,因此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7.
弗雷泽多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行了深入考察,其中暗含了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女性公共领域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批判,弗雷泽提出了她自己的“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跨国公共领域”的概念,并且将女性公共领域作为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一种类型纳入“再分配—承认—代表权”的三位一体的正义理论中,试图为女性解放找寻一条可靠的路径.同时,弗雷泽的批判也为自己留下了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正义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奠基性价值。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走向正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正义理论的承认、关系与分配三重维度出发审视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其非正义现象主要表现为:分数至上导致“承认正义”缺失,经济利益导向造成“关系正义”偏差,以及社会分层的教育投射致使“分配正义”匮乏。基于此,我国应构建以正义为基本导向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逻辑,确立以“承认”为内核的价值理念,重构校内校外育人责任联盟机制,纳入基本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以期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环境正义作为当代环境运动及环境政治理论的思想源流,对反思环境伦理教育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意义,可以整体推进环境伦理教育的进步。而依多元正义思想,环境正义涵括分配、承认、参与与能力等多维内涵,引领着环境伦理教育的正义转向,为环境正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为推动环境正义教育的整体发展,相关各方理应积极厘清困境,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分配正义有其局限性,其只限于可分配的物质资源,对其他资源则无能为力;只诉诸宏观的社会制度,无法关照微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影响。"后均衡化时代",教育正义需要从分配正义转向承认正义。教育承认正义是基于主体间平等的社会—心理关系而提出的,承认正义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必然要求,消除羞辱和蔑视是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要求,尊严的承认是教育承认正义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分配正义范式几乎是解决教育不公正问题的唯一方案,但是教育分配正义并不能矫正微观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的不公正行为,也无法消除人格蔑视、尊严羞辱、身份拒绝、价值歧视等教育不公现象。本文用承认正义理论审视这些教育不公正现象,以推进教育正义从"分配"向"承认"的价值转向,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和矛盾也开始凸显。如何处理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困扰当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对政治哲学领域中深具影响力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展现他们的理论、相互之间的争论,以及最近的进展,为理解教育领域的分配正义提供一些认识。这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自然法学派的权利平等,自由至上主义的程序正义论,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近年兴起的德沃金为代表的运气均等主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正义是教育人性化的首要价值原则,那么承认正义则是教育人性化的根本法则。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是为了避免羞辱或蔑视,获得尊重和尊严,通过教育交往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的伦理形式,较之于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更具有核心的价值地位。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原则以互动正义和实践性正义为前提,以权利承认、社会承认和爱的多元正义为具体内容和形式,促进平等对待和道德关怀,保护学生的完整人格,维护学生的平等和尊严。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和繁荣,分配正义几乎成为唯一被信任和推崇的正义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正义也一直被分配的范式所垄断,分配范式的教育正义旨在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消除不平等,而是避免源于承认期待伤害的羞辱和蔑视代表着教育正义的规范目标;不是分配平等或物品平等,而是对尊严的平等承认构成了教育正义的核心范畴。显然,由羞辱和蔑视所引发的教育不正义是分配正义所不能解决的,而必须通过承认的正义予以矫正。因此,分配的方案并不能单独完成教育的正义规范功能,教育正义的完备方案必须由分配范式和承认范式共同型构,以形成出一种复合的教育正义观。  相似文献   

15.
教学空间作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包含多元的正义诉求。教学空间正义是指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空间正义,即以正义为基本视角,按照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师生在教学空间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尊严与价值获得承认和具身体验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使教学空间满足并服务于不同教学主体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由而充分的全面发展。其呈现出教育性、差异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将教学空间正义划分为教学空间分配正义、教学空间承认正义和教学空间体验正义三种表现形式。其中,教学空间分配正义是以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目标,以集中对教育善的物品的分配为主要内容;教学空间承认正义是以人的尊严的实现为目标,由爱、法权和团结构成其承认内容;教学空间体验正义是以走向积极的正义实践为目标,以情境创设和实践参与、情意内发与价值体认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与现实,对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给女性解放定位了再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新坐标;她图绘了在公共领域和全球范围寻求女性解放的新框架,同时指出了女性参与协商对话和元民主制度化的女性解放新路径。弗雷泽的女性主义思想走向了反思和建构,实现了女性主义理论研究范式的突破和女性解放实践目标的新导向,探索和借鉴其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全球化视角和制度化方法并进行本土化研究将对中国女性解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发展中人们往往将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设计合理的教育制度等等同于教育正义,忽视学校教育中长久而广泛存在的情感排斥、价值否定、身份拒绝等教育不公问题。霍耐特承认理论认为,承认是社会正义的价值所在,体现了自我和他者的相互确认。为此,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出发点,探析教育正义缺失问题,在重构教育共同体、教育范式和教育内容中解决学校教育中广泛存在的身份排斥、价值否定、情感冷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配正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两大现实问题。本文梳理了公平正义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理论渊源,考察了马克思解决分配正义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路径,指出了公平正义在当代中国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分配正义和教育公平。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问题,初步得出了解决分配正义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实际路径:确保公共财政的正义性、完善分配机制和改进税收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奠,提出"礼治"下的分配正义思想。该思想针对社会政治名分、物质财富以及相应的责任义务进行等级分配,体现了荀子以不平等为平等的诠释逻辑与以"人治"为核心的统治主张。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正义观的特色在于他把正义和人的解放相联系,并把分配正义作为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关注分配方式背后的生产方式,探讨生产方式与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这表明马克思的正义观并不是不讲分配正义,而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为目标的正义观。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辩证分析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