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江苏省高校没有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教材及专职教师;开展奥林匹克文化讲座及活动不多,效果不理想;学生渴求奥林匹克文化知识,但缺乏相应教育等问题。建议学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加强高校奥林匹克教材的编写、开设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等措施,以满足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现代数学课堂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叶澜)。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诸如:教室是实验室、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等等。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目标所设计的实施课程方案的载体,它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师用书以及教学软件等,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教材不仅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工具。教材建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价值。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便是新教材的开发和编写。本次课改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国家安全监管事业急缺人才的有力保障。教师要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发掘和提炼“危化品安全监管”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科学评价、跟踪学生发展等途径努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最终实现课程知识、实践能力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体化,实现育德与育才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育德能力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能力。育德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培育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具备的一般教育能力,具有全员性、关系性和价值性。育德能力以教师的道德和人格为前提,以育德活动的组织引导为核心,以教师的道德行动为关键。教师教育和培训要把育德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增强教师育德的自觉意识,开设相关德育课程,重视德育活动及其反思,建立和完善育德能力发展的支持系统,推进育德能力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俊丰 《考试周刊》2012,(44):136-136
1.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先前知识和技能,或缺乏学习的动机,难以集中注意力,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多好,学生都不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缺乏人格魅力,那么无论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多少、学习动机有多强、学习时间有多充分,同样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下文将从学生和教师角度分析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而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师、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学生的教科书。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仍然能挖掘出许多数学教学资源。例如《科学》课程中就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那《科学》教材实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好资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开发、挖掘《科学》课程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育就是要教人以术,育人以德,课程作为实现教育抱负的手段,也应该具有知识、方法和文化三种价值。然而,从教育现状来看,作为“文化场”的语文课程却面临着各种挑战:缺乏伦理性的教学观、轻思维生成的浅学习、淡化体验感的“假”实践,致使语文课程文化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意义难以实现。为克服语文课程文化危机,回归语文课程文化,教师必须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一种合乎伦理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文化共生”的教学环境中,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获得“文化理解”,从而实现文化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孟艳霞 《成才之路》2013,(15):14-14
中职学校文化课的地位现状是怎样的?这一直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虽然国家对文化课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已经做了诸多努力,但它仍然时时困扰着中职教师。有的文化课程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了就是在各工,一或企业就职,上文化基础课得不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而目.职业学校对专业课的科目进行了细化和增加,同时专业课课时比例也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越来越少.在学校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但专业课教师认为,应增加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和课时,学生文化课基础如果不牢固,这样会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学生的现状则是文化课基础越来越差,即使教学进度缓慢也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是零起点,教师大多以教材内容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所以教材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目前基础日语教材的内容设计大多局限于知识文化层面,缺乏交际文化内涵,导致学习者难以在学习中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建议在日语教材中合理导入中日文化元素,以便培养日语学习者最终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相似文献   

12.
张丽 《亚太教育》2024,(3):99-1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理解和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还能帮助其形成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比整合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内容、结合时事热点拓展教材主题、学科融合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等方式,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7,(2):134-137
语文教材育德路径是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品味出初中语文教材育德"全面"感知、"主题"渗透、"体验"培养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转移与调试"人与自我"、引领与塑造"人与他人"、重组与转化"人与自然"、顺应与对接"人与社会"育德的内容渗透路径探析,达到"人与自我"育德内化的成长性、"人与他人"育德外化的情感性、"人与自然"育德同化的和谐性、"人与社会"育德的共荣性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课堂知识和课程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知识是指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呈现给学生的知识,通俗一点讲就是指教材知识。课堂知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由于课程的法定地位及其权威性,课程知识应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应该成为学校场域教育教学活  相似文献   

15.
部属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探讨了部属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内部课程模块的划分存在多重依据;课程比重仍然偏低;必修与选修比例不协调、缺乏实践性内容,必修课程门类不健全,活动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针对农村教育的课程;缺乏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的课程。然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家要尽快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部属高师要加强沟通交流;依据教师知识素质结构划分课程模块;革新课程观念,打破旧观念的限制;开设一批关于农村教育的课程;开设一批关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以往多数教师只是教材和教参的“留声机”,照本宣科,在处理教材上缺乏创造性。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讲  相似文献   

17.
<正>很多教师认为《文化生活》模块的知识比较零散,缺乏贯穿始终的主线,难以系统地建构知识体系,以至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发现运用教材中的三幅插图,可以盘活《文化生活》整本教材。一、第7页插图:谁更有"文化"(见图1)针对这一插图,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整合第一课、第九课、第十课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探讨了部属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内部课程模块的划分存在多重依据;课程比重仍然偏低;必修与选修比例不协调、缺乏实践性内容,必修课程门类不健全,活动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针对农村教育的课程;缺乏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的课程.然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家要尽快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部属高师要加强沟通交流;依据教师知识素质结构划分课程模块;革新课程观念,打破旧观念的限制;开设一批关于农村教育的课程;开设一批关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赵颖 《中学生物学》2003,19(3):31-33
新一轮课程改革前的生物教材,具有较大的知识容量,但侧重于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过于偏重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教学内容繁、难,因此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为了教师好教而设计的。虽然我们也进行过某些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但学生在教学中基本上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框架中。因此,如果我们不从观念、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管理进行改革,而是只做局部的调整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更难以使我们在教学中贯穿以学生发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心理需求,挖掘课文丰富的品德内涵、情感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德潜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与品德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中学语文教材具备育德功能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