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实词数量多.义项多.变化也多。怎样来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呢?这是每个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教学中.笔者化“虚”为“实”.总结了几种文言翻译有章可循的方法。在准确推断、解释文言实词含义和正确翻译文言句子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酿而为酒”,在咸酸之外,有着醇美之味,从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味,唐代司空图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老大难“。而文言实词积累不足又加大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紧扣“联系”与“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高纪安 《教师》2010,(35):75-75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与“翻译古诗文中的句子”是2011年高考必考点。分析近十年试题,命题者在这两点上设计问题的落脚点主要在实词上。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有一条总的原则,那就是:字(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具体来讲,利用已有知识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必须内化四种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阅读专题(一) 【考点分析】《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它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考查重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在备考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实词及《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某种特殊现象的文言实词。  相似文献   

6.
后缀“子”     
余梦遥 《考试周刊》2012,(70):21-22
后缀“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缀,其中又可分为完全虚化和部分虚化两大类。然而汉语的语义演变使“子”是否为后缀.若作为后缀又归为哪一类及发音方法的确定仍处于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此问题。后缀“子”与实词“子”区别在于后者有明确的意义.而前者作为完全虚化一类其存在价值在于满足汉语发音双音节习惯.作为部分虚化一类则介于实词与后缀之间,可以从文字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  相似文献   

7.
徐逢春 《语文知识》2003,(10):18-18
文言文中的“自余”,可以表示“自从我”之义,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还可以表示“其余”之义,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自余,犹云其余”,所举例句是《庾信传》中的“自余文人,莫有逮者”。此义委实罕见,为使之彰明,现另举几例: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已使用至今。课本中有一篇附录《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此附录中《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这一节指出,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谓语,并举了一个例句,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解读上面文字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理解、评价文章内容,丰富文化积累,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学生要通过文言文阅读关,首先务必过好文言词汇关与句法关,其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它是读懂文言文的最重要一步,每年高考试题中考查的文言实词都在8—10个左右,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结合实词所在的特定语境——上下文来推断。下面谈谈文言实词义的推断方法。一、以“文”解文法:即根据文段语句的意思来推断某些词语的意义。例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这个“降”为使动用法,因为是乐毅破齐,不可能是他“…  相似文献   

11.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向光友 《今日教育》2014,(11):25-25
古诗文,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古诗文.更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其浸润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占诗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任何教学,都是以“人”为目的。胸中有“本”(占诗文),但目中应有“人”(学生),否则,我们便只是挂着古诗文的“羊头”卖着灌输的“狗肉”。  相似文献   

13.
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应是重诵读、重思想、重积累,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但毋庸讳言,不管从“人文”“工具”,或从“兴趣”“方法”“手段”等各角度看,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素养”等方面为“分数”而头疼不断;教师在“人文”“工具”两大方面,为取舍而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14.
刘红霞 《文教资料》2014,(22):23-24
本文搜集了带“以”的成语近300条(主要来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和汉典网),首先辨清其中“以”的词性,而后确定其具体用法。其次通过各类成语中“以”的用法反观文言中的“以”作为动词、介词、连词的特点及各种具体用法。这样不但能增进对相关成语的认识,而且能触类旁通地熟练掌握文言中“以”的用法,从而以成语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桥梁,既帮助学习文言,又有助于掌握现代汉语中的“以”族词语。  相似文献   

15.
周军 《现代语文》2008,(11):87-88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共140篇课文,文言文竟占据40%的份量。可见新教材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6.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诵读”二字与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如影随形,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诵读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这一两千多年来相沿不辍,又得到了当代语文教育充分肯定的教学法的价值何在?在其运用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自今”解     
李廷战 《学语文》2007,(2):47-47
《齐晋鞌之战》(《左传·成公二年》)中逢丑父在将要被杀时喊道“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王力《古代汉语》将“自今”注释为:“从现在追溯到以前。”郭锡良《古代汉语》将其释为“‘自今以往’的省略,即从今以后的意思”。二者都是以“今”为起点,前者向前追溯,后者向后延续。孰是孰非,本文试就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虚词通文气,实词主文义”,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古文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阅读题的第一大考点。 作为考查重点,《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其明确了高考备考指向:一要过关120个常用实词和课本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而非生僻难懂词;  相似文献   

19.
胡加龙 《语文知识》2001,(11):58-60
“莫”作为文言虚词,是《高考说明》里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虚词之一。不过,“莫”的用法尚缺乏深入的辨析,一些含混现象还有待厘清。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将“莫”概  相似文献   

20.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