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雨 《新闻实践》2012,(1):38-40
“幼稚新闻”的基本思想,由《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作者威廉·布隆代尔提出,其原话是“‘幼年期’故事”,指一个新闻故事刚开始,后续影响尚未出现,记者“一事一报”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这种简单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幼稚新闻太多了,面对新情况,传统媒体又如何报道呢?  相似文献   

2.
“策划”现在是一个时髦的词汇,各行各业都在讨论、使用。随着人们对策划重要性的认知,策划的理性内涵也不断被修正,例如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哈佛企业丛书编纂委员会对策划所作的一个表述,即:策划是一种程序。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物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相似文献   

3.
喜欢“咬文嚼字”的我通过“采编提示”,在“传媒书架”上进行“国外期刊速览”后,找到了《新闻与写作》。我看了“专栏”和“新闻阅评”和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后,也动笔学“写作”。开始,我只学写些“简讯”、“资讯”,通过与“业内资讯”人士的“编读往来”,我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策划"现在是一个时髦的词汇,各行各业都在讨论、使用.随着人们对策划重要性的认知,策划的理性内涵也不断被修正,例如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哈佛企业丛书编纂委员会对策划所作的一个表述,即:策划是一种程序.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物作当前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在"现场"这种目击新闻的表现方式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引领读者,并走进读者的心中。目击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新、短、快、活见长,具有较强的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它能够把读者直接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直观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  相似文献   

6.
李久标 《新闻采编》2006,(6):34-34,40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脸面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件,就会不成样子。而文章缺少了五要素,就会文不通、理不明。应该说,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往往是在实际宣传报道中,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实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满足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写作,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造成文章泛泛而论,没有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示范的作用。所以说抓问题…  相似文献   

7.
1987年高中毕业后,我到一家医院干临时工。出于个人爱好,业余时间,我啃起了《鲁迅全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名著,另外还自学了《电影创作》、《剧本写作》、《评论写作》等专业书籍及中文系部分课程。为了提高新闻写作能力,1990年我报考了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专业函授学习,并于1992年底取  相似文献   

8.
现今,在一些纸媒体上,时不时会冒出一些语言拖沓、内容冗长的稿件,被行家里手冠名为"垃圾长稿"。这种稿件泛滥对媒体是致命伤,浪费版面浪费读者精力,损害传播信息、宣传政策法规的功效,最终影响发行量,冲击广告收益。让长稿短下来,很有必要。新闻的特点就是新、短、快、活、实。短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新闻"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网络媒  相似文献   

9.
我是“十年动乱”期间毕业的初中生。说是初中也名不符实,因为正而八经的只是在“文革”前上过四年初小。一个半文盲的农村青年,能一步步走上我军师职领导岗位,助我成才的离不开新闻写作。1978年,我已当了三年多兵,名字已列入了老兵退伍名册。由于这年探家归来写了一篇《父亲当上了劳模》的小文被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刊用,竟引起了团机关的注意。那时部队“笔杆子”很缺,领导见我有点文字潜力,便将我提拔为干部,并调到政治处当了组织干事。一篇小新闻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86年我从团组织股长岗位上被调到师组织科…  相似文献   

10.
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生。因工作需要,1985年底改行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从事秘书工作。工作之余,利用手中素材,经常向各级新闻单位反映工商管理战线情况。因为自己未学过新闻写作,开始中稿率较低。有一天,在一位同事那里发现有本《新闻与写作》杂志,顺  相似文献   

11.
在我新闻工作生涯的25年间,成就较大的,大约就是新闻论文写作了。这之中有轰动一时,去年结集出版甚至被誉为是“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属评论员文章性质的《总结好,大有益》;有发在《人民日报》上受到过艾丰老师好评的经济漫笔《也说步鑫生“落马”》,有《中国电视报》刊载后引起词作家张黎、曲作家徐沛东极大兴趣,且被《文摘周报》采用的文艺评论《一个反复的反复思考》,有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会全很赏识的广播杂谈《外星人.地球人.中国人》,也有得到《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主编偏爱,让《辽宁日报》编辑叫绝的《关于举办“狗尾巴花”节的补充通知》的杂文。在通常情况下,谈及新闻论文写作自然少不得社论,考虑到最近一期《新闻战线》(1993年12期)才发过胡文龙的专论《学习毛泽东写作社论的光辉经验》,本文就没有必要再班门弄斧,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12.
正泛媒介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读者们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求知方式。作为正刊的辅助和补充,周刊在新闻写作中有优势也有其劣势,如何取长补短,办好周刊?笔者认为要念好"小、实、活"这"三字经"。念好"小"字经周刊的文章相对正刊而言,新闻主题和题材在重大、严肃等方面都会稍逊一筹。如何扬长避短,把周刊同样办得有吸引力,有可读性,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从小的题材中发现好的新闻,由"小"入手,把"小"做好,念好"小"字经。念好"小"字经,就是要由小见大,从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写无诀窍,练就本领最重要。苦、严、快、细、实、活、短,学、记、思、问、听、写、跑。典例范文熟心记,凿壁囊萤是高招。好稿不厌千回改,标题导语细推敲。新闻写作“七字经”@刘正柯  相似文献   

14.
一、角度不妨“偏”一点 角度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俯或平,本无所谓哪种好,哪种不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正可见出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问题是,我们在写新闻时往往看重前一种,总习惯于用前一种,造成正面入手高处落笔的宏观报道偏多。多了就贬值,多了就一般化,多了就显得陈旧。 人们的“喜新厌旧”心理在对待新闻上显得尤为突出,要求每一篇都是“新”的。但新闻的“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的角度。角度不新,受众就会产生视力疲劳,反应钝化,“兴趣指数”下降。因此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不妨“偏”一点”。  相似文献   

15.
李俊 《新闻窗》2007,(5):65-65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是新闻宣传的金矿,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写人民群众关注的新闻或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报道主题严肃、重大的内容,是提高人大新闻可读性、争取读者和实现人大制度和法制建设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六字诀“钻、短、新、快”功常磨,“清、联”亦应多注意,佳作见报何愁多。一曰“钻,无孔不入深钻研,善观“风向”顺“潮流”,有的放矢不空谈。二曰‘短,短小精悍无废言,标题简讯“豆腐块”,表达内容即坦然。三曰“新”,新人、新事、新语林,新意、新境、新思想,新的动态更抓紧,四曰“快争分夺秒勿懈怠,快写、快定、快发稿,稍纵即逝不再来。五曰“清”,主题、寓意最集中,字迹、标点不模糊,段落、结构谨而明。六曰“联”,编辑、记者、通讯员,沟通信息多交流,增进感情共苦甜。“六字诀”,认真推效细揣摩,唯实,求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化”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优先刊登“散文化”新闻。许多新闻稿件因“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很多版面因此多了看点,很是“抓人”。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作用是传播信息。新闻作品只有抓住受众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新闻作品更吸引人,笔者以为,"文似看山不喜平",要讲究波澜起伏,曲折变幻,做到这一点,新闻才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在新闻作品中借鉴和运用一些文学创作手法是个很有效的办法,比如说"扣子"。  相似文献   

19.
新闻贵在新。一个“新”字包括了新间写作的方方面面,我本人从新门写作的“新”上感受到了新闻写作的甜酸苦辣。一、新闻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时妞上。采访的素材要展快整理,抓紧写作,有的还要开夜车,加班加点,连续作战。这样写成的稿子,往往新闻气息比较浓。写好的新闻稿要立即寄往报社,重要的新闻可直接送槁,以提高时效性。比如:我在去年t一前9采写的《台县医院党员为者干部义诊》,日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第二天一军,就送往报社,很快就发表了,因此这篇稿子的时扭住比较强。二、新闽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手法上的“特”。一是…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新闻的散文化、面面化,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见性、可读性?我以为,“蒙太奇”(montage)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表现手段。“蒙太奇”本是电影制作中一个术语,就是按照影片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把拍摄的那些分散的不同的镜头经过选择、剪辑、组装,编制成连贯的完整的影片。它是电影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