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怎样求新呢?实践使我感到,必须努力做到“四个把握好”。一要把握好“新意”新闻的新,不光是时间要新、报道要快,而且内容必须新,必须有新意。居高声自远,涉深鱼方多。记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又要常到基层了解民心,体察民意,掌握有意义的新鲜事儿。这样,才能从事实的最新变动中抓住有影响的新闻,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2.
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了这样的要求:“认清形势,把握大局,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在我的印象里,“真抓实干”这四个字,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不仅中央领导讲,省、市、县、乡各级领导也都在讲。但现在的情形怎样呢?应该说,有很多地方确实是“真抓”了,“实干”了,但也有不少地方却仍在“假抓”、“虚干”。这正如一位省领导所说:我们有许多工作,是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了。  相似文献   

3.
关于“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社会里,人们会感到有充分的自由,同时也会感到缺少自由。自由显然不是简单的随心所欲,“自由”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呢?“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如此关键的一个条件,难怪许多年轻人在“市场经济”,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市场社会(marketsociety)”的号召下,要求“彻底自由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5.
“有限”与“无限”的启示遇衍滨有一次,儿子问我:“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我说:“当然是无限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他说:“那有本书上怎么说宇宙是有限的呢?这跟学校学的哲学书上说的也不一样。”我让他把那本书找来。原来那是一本讲天文学特别是现代...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报于今年2月15日一版头条发表了《我国城市报业最新走势》一文,说江苏某市委机关报将《理论与实践》等专版“统统撤销”,换成《多彩世界》,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改过去形式呆板的弊端,同时还避免了有些稿件和一二版重复的现象”云云。读完,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时感到茫然:这就叫“最新走势”吗?我们的手头和资料室一时找不到这份报纸,不知道该报的证论与实践》等专版“呆板”到何等程度,也就无法评说。不过从“统统撤销”这字面上来理解,可能也“呆板”得可以了吧,不然为什么要“统统撤销”呢?今人不解的是,我们的同行…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的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运用新闻材料的方法和技巧,没有鲜活、生动的材料,怎么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能够打动读者的好新闻?那么,怎样采访才能获得鲜活、生动的新闻材料呢?我和同事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表明,“感情共振式采访”是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和刘立民同志采写的《同志,您能做到文明骑车吗?……街头自行车纵横观》,荣获了第八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一些同志在祝贺之余,也问道:“有关自行车的报道写了不少,你们为什么想到文明骑车?”“你们是怎样构思、采访的?”……大家的询问,促使我回顾了这篇文章产生的经过,感到在报道思想、采访道线和写作方法上同过去抓问题的报道相比,有些新的体会。一、深入生活,选好角度。每天,我骑自行车上下班,在自行车的海洋中随波逐流。可谓尝遍酸甜苦辣,还经常碰到骑车人和骑车人相碰撞、相擦车的事。有时双方互相谅解,跌倒下去,爬了起来。各走各的路,平安无事;有时一方出语不逊,双方唇枪舌剑,围观的人不断增多,堵塞了道路;更有甚者,双方大打出手.竟酿成了事故。这类事因经常见到,也就习以为常。自个儿只求谨慎骑车,以保平安。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定》公布之后,报社要求大家结合武汉的实际,在提倡社会文明公德上做文章。从哪里入手呢?我感到找准突破口很难。有一些问题很大(比如  相似文献   

9.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10.
林培煌  许华鑫 《中国广播》2013,(12):24-26,37
媒体“走转改”如何有深度?怎样建渠道?作者通过基层实践的典型案例剖析,运用传播学理论展开论证,指出:深入群众,敢于质疑,是升级“走转改”实践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打量”的“量”该读几声?●雷智勇有一天,正上初一的儿子向我“讨教”问题。他的问题是:《夜走灵官峡》一课中有道练习题,要求读准下列加着重点的字的读音。题中列了近10个词儿,其中的“打量·”和“傻呵·呵·”儿子悬而未做。我沉吟一下,试着先把“打量”念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14.
人们总是把新闻作品当作“易碎品”。有没有让“易碎品”的新闻“延年益寿”的方法呢?通过近20年的新闻实践,我感到这个办法还是有的,其中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新闻中的化含量。因此,在新闻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努力提高新闻中的化含量,已经成为媒体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冲出“关系网”深入采访王冬严现在,新闻报道常有失实现象,影响很坏。这些失实报道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记者与通讯员凭空杜撰的不多,大多是由于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不深入。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领导很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炫耀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擦粉。为...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往往因为目的不同而产生理解的差异。我觉得此事应该分为两类,一是业内的经营深化与扩张,一是跨行业的经营。两者都有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对出版产业而言,我认为结合目前中国的国情,首先,出版社必须走“多元化”之路;其次,对于出版社而言,我更倾向于出版业内的多元化,即以编辑出版为中心,以印刷、发行和物资供应为辅助的多元形式,而更看重的是对“发行环节”的吸纳与参与。 为什么出版社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这是由目前中国出版业市场的不完整性决定的。以图书发行为例,我们一般有…  相似文献   

17.
理解媒介与城市关系的两种常见路径:文本对城市的表征或工具对城市沟通效率的提升,皆抑制了媒介的生成性。与这二种路径不同,论文通过将1930年代上海“电话购货”中的“电话”概念化为一套由“电话交换区”、“电话销货指南”和“电话购货部”组合而成的都市媒介基础设施,来阐释电话在物质、符号与组织面向上社会技术性地嵌入经济交往并重组都市空间的方式。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意义上的电话与城市的接合可被视为一系列技术中介的都市社会空间实践,这些社会空间实践体现为“操奇计赢之枢纽”的动态生成。其中“操奇计赢”是电话介入的“谈议交易”活动;“枢纽”是在电话协调“谈议交易”时涌现的构成性中心,意味着交易关系的汇聚,且蕴含地理空间的向度。通过发掘电话在“操奇计赢”实践中的勾连、转译和重组的角色,论文为都市移动性所涉物质、交往与空间的相互缠结提供了新的日常韵律和理论想象,同时也对城市作为“社会技术性构成”这一理论主张提出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新闻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作为业余新闻爱好者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4年来的新闻实践,使我体会到:写新闻要有一股“抢”劲。怎样抢呢?  相似文献   

19.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20.
本文第一部分描述了现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景观。第二部分从中概括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离散-整合总规律。现代社会看上去是“同时变大又变小”,“自相矛盾”,混沌一片,其实是发展太快使人眼花缭乱所致。现代世界发展走着一条先分后合的道路。第三部分首先回顾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离散-整合的道路,所谓“亚洲价值”论是对历史的倒退。以往的历史都是片面发展的历史,后现代社会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历史空前伟大的转折。本文再次提出了新现代化道路的概念,处在这个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一条尽量全面发展的道路。现代化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西化;但是现代化又总是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制度特色,从这些方面上讲,目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将是一个高度离散又高度整合的社会,它将造就一种崭新的文化:全息文化。到那个时代所谓“亚洲价值”论更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全球的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可能使共产主义基本原则得以实现,西方文化长于分析,中国文化长于整合,两者各具利弊,具有互补价值。本文分析了美、韩、日三国文化心态,认为各民族都应以大度、开放和相互提携的文化品格创造辉煌的21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