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编辑写稿、编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思想。作为企业报的编辑如何有效地为自已的读者服务呢?作为一名编辑,在选稿、改稿、编排时应该具有以读者为最终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方便读者,使自己编排的版面发挥最佳传播效果的观念,概括来说就是要有“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的责任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从我观察到的一些报纸,特别是某些企业报上不顾及读者而编发的稿件、版面太多了,试举几点:——会议消息多,但内容多为程序式报道(即某某主持会议,某某总结发言,某某坐了主席台等等)。  相似文献   

2.
万萍 《声屏世界》2003,(7):46-46
目前,各地广播电视报在凸现行业特色的同时,都在下大力气办好生活版,以求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阅读需求。笔者多年从事生活版的编辑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编辑体会,现不避粗浅,简述于后。生活的丰富性要求生活版必须具有多样性。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强烈。生活版必须适应人们现代生活变化的节奏,把握导向,拓宽视野,赶超潮流,推陈出新。这些年,《赣南广播电视报》的生活版,先后开辟了《七彩露珠》,刊发短小的生活体验;《聪明屋》,少年儿童益智指导;《婚姻与家庭》,讨论情感话题;《健康年华》,中老年保健常识;《旅…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学生欠缴学费问题日益严重,交费上学这个原本应该顺理成章的事情却显出几分尴尬来.重庆某高校在校内显眼处赫然拉出横幅:"热烈祝贺某某学院全额完成学费缴纳任务".无独有偶,西安一家高校为了催缴学生拖欠学费,规定新学年开始之时学生必须由其家长陪同完成交费及注册等相关手续.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一种新的上学无用论,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不能光批评人家不上学,这里确实存在一个上了学干什么的问题。不解决上学有用,教育没法搞。上学为什么没用?为什么教育脱离群众?群众为什么不喜欢上学?需要认真研究。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没有一个国家单纯是为了升学而办教育的。国家教委一位负责同志最近讲,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为升学而办教育的旧体制,不能把教育作为跳“龙门”的跳板。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研究发展教育的新路子。四十年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我们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有过几次折腾,延误了一些时间,也伤害了一些知识分子。最近十年间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应当说,现在是发展教育的最好时期。同时,教育也存在一些引起强烈不满的问题,这倒不是因为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晚报、晨报热衷于传播明星绯闻,而许多是似是而非,无中生有的。《南京晨报》在2月7日头版二条位置用大字标题刊登出《毛阿敏被传上吊自杀(详见18版)》的标题新闻,笔者大为震惊。经细看,该报在报道内文中却承认了这是谣言。文曰:“就在毛阿敏刚刚‘站’着出来粉碎‘她要瘫痪’的谣言后,一则更离谱的消息又‘漫天飞舞’起来:毛阿敏自杀了!是上吊!”该文称,记者为求证此事,与毛阿敏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有些记者,通讯员为了个人捞到好处或者得上奖,采访极不认真,采取捕风捉影的办法,硬搞拉郎配,把新闻事实硬往高里拔,“某某地方出现的某某粮食银行”就是一例。说实在的,是粮食银行就应该与人民银行一样,农民到粮食银行存粮就应该得到利息。而这类新闻中的所谓粮食银行,不仅不付给农民利息,还要向农民收取保管费。你说,这能叫粮食银行吗?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我写“百味人生” 人有七情六欲,又有悲欢离合。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  相似文献   

8.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9.
备忘     
非常言论“其实我原来并不骂人,但别人都在说我骂人,我爱的你不爱,我爱的你不尊敬就说我是骂人。——王朔“如今,戏已经播出了,钱也全还上了。”——李默然有感于5年前为拍戏曾欠债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采起来。可以说,经济生活已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主旋律之一,因而,经济生活方面的报道成为党报宣传的重头戏。党报经济生活版如何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增加可读性和影响力,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经济生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中的反映形态之一。作为经济生活主体的人民群众,关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党和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重大经济动向,社会为群众提供的衣、食、住、行状况,等等,都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经济生活的内容。党报经济生活版版面在贴近群众生活,引导群众生活方面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服务性,通过不同的版面形式,灵活清新的版面语言,让群众及时了解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变化、发展及趋势。二是指导性,版面触及具体的经济现象,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诠释经济热点、难点、重点,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三是权威性,党报版面对经济生活进行客观真实反映,披露经济生活的最新动态,昭示经济生活的时代走向。以上三个方面基本构成了党报经济生活版的内容特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党报经济生活版属于经济新闻版的范畴,但不同于经济新闻版。党报经济生活版的版面,要从贴近群众生活出发,讲述老百姓关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北洋水师,一直是中国人心底深处挥之不去的情结。120年前,中国海军黄海上的大败,不仅是国耻,更成为激励国民发奋自强的绝好教材。幸亏有邓世昌这样的孤绝勇士的存在,才使得李默然的《甲午风云》和冯小宁的《北洋水师》等影视作品,可以抒发一下英雄主义的豪情。  相似文献   

14.
科技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常出现"某某编写组"或"某某编写委员会"等形式,这样的著作权主体形式合法吗?出版社如何依法看待其合法性,以尽到充分的审查义务?本文从法律角度及配以真实案例的形式,分析了"某某编写组"等以其他组织的方式构成著作权主体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下基层采访,和农民接触多了,发现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常常令我茅塞顿开。比方他们对某电视台一个访谈节目类的评点,就很有见地。 既是访谈,当然就会出现许多人,有联合国官员,也有村夫野老。为了节省时间,被访对象的姓名、地址、职业、职务都用字幕打在荧屏上。除了刚出世的婴儿其父母来不及取名字外,其他人应该都是有名有姓的吧?但是反映在节目中却不是这样。访谈对象只要有一官半职,哪怕是一个村主任,一个厂长,屏幕上一般都在横杠上醒目地打出名字,在横杠下打出其地址、单位、职务。而访谈对象如果是一般的工人、农民、市民、学生等,则只打出诸如“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村民”等等的字幕,这个村民叫什么,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  相似文献   

16.
“主题”这个概念,源本于文学。而新闻之与文学,除了共同使用“文字”这个物质载体以外,实在没有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共同性。“虚构”为新闻所绝对排斥,固不待言;即成“文学表现形式”,据说是应该大量应用于新闻写作的,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新闻绝不容许“合理想象”,真要“描写”起来,行家们一定会有“笼子里跳舞”的感觉。“主题”之与新闻也大略如此。新闻教科书总是说新闻是有主题的,且后者如何如何重要。但实践常常使笔者感到惶惑:那些“某某会议召开、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之类的新闻,其“主题”究竟在哪里?“某某领导会…  相似文献   

17.
近日,细心的读者发现,河南省《焦作日报》在寸金之地的一版设置了两个小栏目:一个是《大报台网看焦作》,一个是《温馨提示》。这个细微的改革,立马引起叫好声一片。为什么叫好?关键是将一些平日只能刊登在健康版或生活版的稿件,放在了头版,体现出尊重群众、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让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可随便想象或估计。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去年,著名歌手毛阿敏与山西省太原市某文化团体签约来太原演出,消息传出一时轰动太原古城,歌迷们都想一睹毛阿敏的风采。可此时太原某报却根据某网络报道,毛阿敏因阑尾炎发作在日本住院开刀,“八成”不能来太原。这下可给太原某文化团体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致使演出陷入困境,演出票不仅售不出去,而且售出去的又大量退票,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谁料,毛阿敏按约如期到太原演出,这又令太原某文化团体尴尬万分。为此,太原某文化团体不得不将太原某报推上法…  相似文献   

19.
想想穷人     
在某些报纸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消息:某某一顿饭吃掉上万元;某某花几万元买一条狗;某某离婚一次给对方精神赔偿费上百万元;某百万富翁广告征婚……好像中国如今已没有穷人了,进入了大款时代。 当然,传媒报道这些东西也并非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富人越来越多,把富人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暴露一下,引以为戒,对引导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大有裨益。但却不可宣扬他们的奢侈与脱离中国大多数人生活水平的豪华。我国的穷人还不少,国家公布的数字是5000万人。这5000万人连温饱尚未解决,他们为衣食发愁,为孩子没钱上学而苦恼。此外,还有…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闻媒介对教育的宣传,除会议文件、时令性新闻之外,常见的是某某县市集资为学校修危房,某某法院惩办殴打教师的不法分子,还有某某县决定明年给民办教师增加一级工资……。很少见到教师究竟怎样工作?教育战线究竟怎样在改革?这决不是说今后不要宣传尊师重教典型了,只是说由于没有加强教育本身的宣传,没有在改革浪潮中给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改革应有的地位,结果不仅没有达到尊师重教的良好目的,反而给广大教师和整个社会造成“名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