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位学者,能反复强调要对自己的“学术”面孔负责,这非常难得。喻国明就是其中一个。所以,读他写的书和论文,就给人一种深刻感。而他给人另外一个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媒体改革有可操作性。按他的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接轨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即媒体受众调查。他在媒体受众调查上的远见卓识为这位当代新闻学界最年轻的博导奠定了学术基础。 日前,在’99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记者采访了他。话题自然从他的受众调查说起。 当代受众:追求规模化满足 记者:你曾多次和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接触…  相似文献   

2.
恽逸群是党的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兼具优秀党员身份和丰富城市新闻工作经验的人才之一,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开始介入党的新闻工作,并在其后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从事各类革命活动,更为难得的是,他对新闻学的认识已经超脱于实践的层面,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新闻理论,凝结成《新闻学讲话》等新闻理论文本,这个文本成为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新闻学理论的著作。(1)作为党内的新闻学家,恽逸群非常强调“受众本位”,他将“党所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利益”这一信念与新闻纸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并将其贯穿于其新闻学…  相似文献   

3.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4.
面对众多的新闻事实,哪一个价值最大?该如何去选择?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认知中,新闻价值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媒体人的主观判断,而忽视了或者说轻视了受众的感知。在新闻学中就有一种需要与使用理论:媒体的一些精心打造的新闻栏目无人问津,而一些并不被看好的节目却收往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所以从另一个层面讲,一个新闻事实或者一篇稿件的新闻价值的选择更应取决于受众的喜好。借鉴接受理论来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对媒体人或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正规的、成规模的新闻学教育起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那里,大学的校园媒体运作已经迈人了社会化运营,同时成为新闻教育的锻炼和实践基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已经与社会实现了很好地结合.而在我国,校园媒体仍处于不完全开放甚至封闭的状态,缺乏社会资金的注入,处于自负盈亏阶段.我国校园媒体的各方面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运行模式和体制均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探讨校园媒体发展的状况,以及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园媒体为新闻学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6.
独家新闻,是指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这是《新闻学大词典》对独家新闻的解释。也就是说,对某一新闻事实所反映的信息,在某一时间截面,只有某一家媒体传播给受众。  相似文献   

7.
试论新闻学博士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媒体挑战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媒体的发展对新闻学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学院培养的人才只有更好地为媒体服务,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作为新闻学高端人才的新闻学博士,不仅应该在国内外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建树,在学术会议上有自己的声音,而且还应该对包括新闻业务实践在内的媒体变化有所了解。当代新闻学博士生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以社会的需要和视角研究和发展新闻理论,用新闻理论知识说明并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8.
柳志鹏  熊程 《新闻世界》2013,(5):305-306
女性主义是新闻学中重要的理论研究对象,从其中衍生的社会性别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媒体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广泛讨论。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新闻联播》"你幸福吗"这一案例,运用其中的社会性别理论对媒体在新闻栏目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女性主义的新闻学认识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受众,是信息流动的归宿地,是信息消费投资的最大客户,同时,也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反馈信息资源”。研究受众,对于新时期我国的媒介来说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而受众调查,则是获取受众反馈信息、把握受众心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新闻学、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得以成立与深入的基础。我国现阶段的受众调查应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哪些特性,在实施操作中应注意哪些方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历史的回顾受众调查在我国的发端应是1936年底至1937年初由顾执中先生主持的“上海报纸和上海读者调查”。调查问卷共提出了8个问…  相似文献   

10.
朱玲 《新闻知识》2005,(7):54-56
新闻是一个求新的职业。每一个媒体都追求将时鲜的、独家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按照新闻学的常规,新闻的价值与其新鲜度和时效性密不可分,受众对于媒体的要求首先就是能在你这里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类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新闻和独家新闻。也正因为如此,稍有不慎,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丧失热度和鲜度。  相似文献   

11.
刘强 《当代传播》2000,(1):21-23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公器,是公正、权威、正义的象征。而新闻媒介自身在公众中的信用状况问题,却一直为新闻理论界所忽视。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受众的双向五动过程,新闻媒介的职能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信用(mediacrechility)。受众使用和消费新闻媒介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认为新闻媒介的信用度较高。如果新闻媒介自身丧失了信用,那么这个新闻媒介就失去了受众,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媒介信用问题,作为一个严肃而富有内涵的新闻学理论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新闻学的整体理…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介是继报纸、电视、广播以来的第四种媒体传播形式。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媒体,使得新闻学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推动着新闻学理论的创新。本文主要从网络媒介内涵、网络媒介下新闻的传播方式变革和时空变革以及网络媒介视角下的新闻学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新闻学理论领域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正>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情况与广播竞争生态分析1一、广播受众媒体行为较为活跃,广播收听习惯稳定,网络、移动终端成为重要媒介。调查发现,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行为相对较为活跃,超过51%的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在3种以上,接触2种媒体的达到33%,大众媒体已深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各媒体中,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  相似文献   

14.
如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竞争加剧,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生活当中,受众如何能够准确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看媒体的本事,关键之处还在于电视新闻创新性,新闻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媒体的产品创新,就是媒体以独家或独到的方式将吸引受众的新闻产品呈现在受众面前以争取更多的受众。本文在主题内容、新闻传播方式和节目形式这三个方面创新研究着手,并提出今后还需解决的问题(即:从业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公民新闻”的质量和地方政府学好“新闻学”),新闻创新要达到叫好又叫座才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仅我国电视举办的各类大大小小的活动就达200多项,其中选秀类节目有49个。[1]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选取受众参与媒体的逐渐深入为切入点,对目前媒体(特别是广电媒体)大型活动的勃兴进行传播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抛开其他原因,单单从学理上分析,我个人认为,造成今年电视媒体大面积竞相传播相亲节目的理论根源是"受众本体论"的庸俗化表现.这几年,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很多媒体在传播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地把长期信奉的"媒体本体论"转变为"受众本体论",即由媒体做什么观众就看什么转变为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提供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思想的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进步表现,但是,在缺乏工程学和系统学思想的指引下,媒体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势必会冲撞整个媒介的社会期待底线.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8):38-45
我国对"主流媒体"一词的引入与发展经历了"他称"、"泛称、"自称"以及提出"新型主流媒体"的四个阶段。"主流媒体"所指的演变清晰地折射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这在本质上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文章还指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亟待理论的突破,新型主流媒体不应局限为一个新闻学概念,而应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指向现代传播、现代产业与现代国家治理等三个基本维度。文章最后还提出未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考察报业生存和发展的运作空间,首先要考察报业在大众传播网络的宏观结构上所处的位置。本项调查主要从受众对于不同媒体的时间长度的赋予、受众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需求以及受众对于报纸的对象性需求的角度来观察报业市场的可运作空间。现阶段被市居民在在各类媒体上的时间在存在媒体间多元竞争的情况下,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在整个大众传播市场上究竟处在一种什么位置上?它的运作空间到底有多大?本次调查从一系列判别性指标中选择了一个重要标识——人们与传播媒体实际接触时间长度——进行考察,从时间维度上去了解报纸在…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20.
试论21世纪我国受众研究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受众研究、受众调查、受众调查研究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指出目前国内受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受众调查研究,并且受众调查研究本身也存在若干问题,尤其是调查没有围绕理论目标进行,缺乏理论假设的指引,经验概括没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些缺陷构成了新世纪我国受众研究创新的起点,由此笔者从研究的角度、理论和体制三个方面对受众研究的创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