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中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最常见的主语承前省略,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如:“我万料不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表示承前省略主语) 《祝福》中复句的主语承前省略,除了如上面一例的一般方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的《为程筠作归真亭》诗中,有“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句,有人议为不当。囚为“龟趺”是刻成龟形的碑坐,怎么会出现在树杪呢?如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的:“龟趺是碑坐,不应见于木杪也。”但叶梦得颇不以为然,他在《石林诗话》中说:“学者多议子瞻‘木杪见龟趺’,以为语病,谓‘龟趺不当出木杪,殊未之思。此《题程筠先墓归真亭》也。东南多葬山上,碑亭往往在半山间,未必皆平地,则下视之龟趺出木杪,何足怪哉!”何薳在《春渚纪闻》中也认为“木杪见龟趺”是合情合理的,指以为病者,实系“误疵坡诗”。他还举出杜甫《北征》诗中“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句进行反驳说:“岂亦子美之仆,留挂木末,如猿猱耶!”  相似文献   

3.
①客观实际是空气,②想像力是翅膀,③只有两方面紧密结合,④才能飞得高,⑤飞得快,⑥飞得远。这是王梓坤《想像的作用》中的一个句子(见初中语文第五册70页)。这个句子说明了想像与实际的关系。细读此句,觉得究竟什么“飞得高,  相似文献   

4.
林环 《老年教育》2010,(4):29-29
在上海虹口区和平公园,有一个“潘老伯夕阳红读报工作室”,每天清晨为老年人读报已坚持了整整22年。 “潘老伯”读的大都是老年人关注的新闻时事和健康知识,《人民日报》、《上海老年报》等几份报纸,有的画了红线,有的被精心剪下。  相似文献   

5.
“So 主语 助动词”与“So 助动词 主语”是初中英语中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点,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它们的区别作以下浅析,供同学们参考。一、“So 主语 助动词”表示“……是这样的,……那样/这样做了……”的意思,对上面所说的事加以肯定。例如:1.—Icantfindmypen.Haveyouseenitanywhere?(我找不到我的钢笔了,你有没有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它?)—Isitinyourdesk?(它是不是在你的书桌里?)—Ah,soitis.(啊,是在这儿。)2.MrLitoldhertoseeTominhospitalforhim..A.SoshedidB.SodidsheC.SodidTomD.SoTomdid本题意为“李先生叫她替他去看望住…  相似文献   

6.
正一、活动主题巨鹿县育蕾小学在全校启动读报活动。二、活动背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是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沉迷于看动画、玩游戏、上网聊天中。这些声、光、电的刺激,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孩子的心灵离需要静心品读的书本越来越远。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少年儿童的整体素  相似文献   

7.
8.
夏烯瑶 《作文》2022,(Z2):40-41
<正>在我们家乡,端午节和许多地方一样,有裹粽子的传统。家乡的粽子种类繁多,有黄豆粽、细沙粽、蛋黄粽……而我对鲜肉粽情有独钟。每逢端午节前,奶奶总会裹上几提鲜肉粽。她先从盆里取出两片青翠欲滴的粽叶,因为粽叶早已浸泡好,所以湿漉漉的粽叶又软又滑。奶奶把它们卷成一个圆锥形,先在里面放入用调料拌过的糯米,再放一块肉,然后压上一些糯米,最后将粽叶沿折好的圆锥形裹起来,用棉线绑好,这样一个粽子就裹好了。这样的四角粽是奶奶最擅长的。四五个粽子穿在一起就是一提,  相似文献   

9.
《语文知识》(1994年4期)转载了毛泽东1910年秋写的一首赠父诗。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据查,此诗系根据日本江户时代僧月性(号“清狂”)《题壁》诗改写的。原诗内容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1910年”当是1911年,其时毛泽东18岁,只身去长沙求学,他父母爱子心切,不同意他离家远走,因此他改写了这首诗赠给父亲,以  相似文献   

10.
不要以为时钟就是在透明的塑料盖子里面印几个阿拉伯数字,我们完全可以稍事调整。增加绚丽的颜色,让它多层漂亮的外衣,改变常规的形状,让它富有现代气息,至于打乱显示方式,那当然就是高科技的时尚!  相似文献   

11.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云:“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这里所说的“明断暗续”,正是散文写作常用的章法之一。所谓“明断暗续”,就是从表面看,文章叙述中断,舍此言彼,乍看似乎散漫离題;而实际上,一脉贯通,万象归宗,深思无不紧扣中心。这脉,就是叙写的线索,或者蕴含的主旨。它好比绣女的眼光,骑手的缰辔。只因眼光不走,才能抛针掷线;由于缰辔在手,才敢跨坡跃澜。“明断”,有充实内容、开拓新境之功;“暗续”,有引导思路,深入奥堂之效。文章若得这种断续之妙,则(?)阖自如,迭宕有致,丰盈集中,浑然一体。应该说,深得断续三昧,乃是散文佳作历久弥新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数学好多问题如果能联系上三角变换,常能出奇制胜,使问题顺利获得解决.使用三角变换关键是要见“机”行“事”,这里的“机”即相关的数学问题结构类型,这里的“事”即三角换元方法.  相似文献   

13.
鞠波涛 《文教资料》2012,(24):76-77
纵观我国新闻传播史,电视新闻读报节目并非一个真正新鲜的电视节目形态。读报节目流行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环境下新闻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导致节目同质化,不利于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地域性、分众化道路上寻求独家新闻表达是个性化读报节目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上午游戏活动结束后,看看离吃午饭还有一点时间,我就让小朋友坐在院子里,看我给自然角的植物换盆。(这件事我本打算是在下午下班后干的)小朋友们很有兴趣,他们瞪着充满好奇的眼睛,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花盆底真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中小学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多是抱定“先释字词再释句,最后一项是主题”的模式不放,此种“译诗”教学听得多了,不免有些担心:1.作诗,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句才有字。‘先释字词再释句”,无异于对古诗的肢解,“这字好,这句子好……”如此学生最多了解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一首诗就减了价值;2.诗有“情感和语言的浓缩”之说,把“大漠孤烟直”翻译成“广大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没错,但诗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数学好多问题如果能联系上三角变换,常能出奇制胜,使问题顺利获得解决.使用三角变换关键是要见"机"行"事",这里的"机"即相关的数学问题结构类型,这里的"事"即三角换元方法.一、见x2+y2=r2,可设x=rcosθ,y=rsinθ  相似文献   

17.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卢梅坡。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相似文献   

18.
一、超微距离:让我们放大美的细节有一位学生,就是对语文不太感兴趣,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偶然的一次,她将自己创作的一首打油诗写进作文,老师眼前一亮,在这首诗的旁边写上批注:真不错,我们未来的大诗人!并且,还在作文评讲课上将这首小诗当堂朗诵。结果.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她的表现都非常积极,特别是上作文课,她的小脸总是兴奋得通红。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人,曾任户部郎中。他才思敏捷,性格诙谐,是明代文坛“前七子”的领袖。传说他在江西担任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学生与他同名同姓,不禁觉得有趣,在点名的时候,他想考考那个书生的学问,说:“你怎么同我同名呢?我出个对子给你对好吗?”他不等对方点头,就吟出了如下的上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相似文献   

20.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