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原王朝加强对云南边疆地区的开发与交流的时期。昭通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中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浸入云南大都循着由四川入昭通渐次及于滇中、滇西、滇南的轨迹。在昭通地区发掘了大量的东汉古墓。汉碑、汉洗迭出土,花砖、五铢钱屡有发现。1901年出土于昭通城南白泥井的东汉孟孝据碑曾经震动了考古界,被考古学家视为汉碑珍宝。①这一地区又是著名全国的朱提银和朱提堂  相似文献   

2.
魏晋六朝,战乱频频,政权交替,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朝不保夕,中国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局面.这一历史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然而却是“最富有艺  相似文献   

3.
重农抑商政策自秦汉确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基本政策.东汉继承了前朝的抑商观念及政策.但东汉的统治基础--豪强地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实行了较宽松的抑商政策.封闭性的大田庄的存在对商业的存在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商人势力也大为增强,逐渐与豪强地主联系在一起,将政治特权与经济势力结合在一起,对汉末割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宽松的抑商政策是东汉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六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先秦雅言、两汉通语到六朝时期共同语的南北分化,以及中古时期的中原雅音(正音)、近古时的官话,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华民族共同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在元明清以来官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六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先秦雅言、两汉通语到六朝时期共同语的南北分化,以及中古时期的中原雅音(正音)、近古时的官话,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华民族共同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在元明清以来官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文化方面。而孙吴政权是六朝中首先立国的。本文将着重探讨孙吴政权建立的情况及孙吴统治之下的社会发展概况,包括东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世家豪强势力的发展状况以及东吴时期的婚姻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概念之蠡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论述了“长三角”内涵相异的地理学概念和地域概念.指出古代“江东”、“江左”、“江南”等概念与今“长三角”的概念重叠或部分重叠.近代以来,经济研究语境下研究表明,“长三角”是在明清时期的江南诸府(“五府”、“七府”或“八府”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造纸法的渊源及蔡伦在造纸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少从战国起,中国人已从缫蚕茧丝过程中启示出漂絮造纸法,至西汉又扩大到漂麻絮的方法.东汉蔡伦发明了捣浆造纸法,使纸业走向社会化,捣浆法在中国造纸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以断定战国至西汉为漂絮造纸时期,而东汉至本世纪末为捣浆造纸时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汉魏六朝文学的述评及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分析,以使人们对汉魏六朝文学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对汉魏六朝时期诗人、诗歌与作品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当然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起着决定作用;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自然也受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决不能忽视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文学艺术的指导和促进。近几年来,有不少论“赋、比、兴”的文章见诸报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但对“比、兴”在各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与当时诗歌创作的关系却少有论及者。譬如,唐初“四杰”及陈子昂针对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高举起诗歌革新的大旗,倡导“风雅比兴”、“汉魏风骨”,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何良俊在文中是一个符号,他代表的是明嘉靖中后期活跃在南京附近、经常诗酒唱和的一批江南文士,被称为金陵六朝诗派或"金陵社集诸诗人"(钱谦益语).这批文士生活环境相近,人生意气相投,诗文风格相似,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吴承恩在嘉靖三十三年后编入南京国子监坐监的数年间,参与了这批文士的若干活动,形成了一段独立的人生体验.把吴...  相似文献   

14.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门阀世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其背后所依靠的阶级基础也正是当时的世家大族。文章就刘秀集团建立东汉政权前与世家大族的关系及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刘秀对世家大族的政策调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六朝墓葬中经常能发现与道教相关的造物艺术,如买地券、衣物疏、青瓷器、印章、壁画、铜镜等,这些器物主要流行于道教盛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早期是道教造物艺术的盛行期,东晋中期至南朝后期,随着佛教在民间的盛行,道教造物艺术呈现出衰落的迹象,逐渐丧失其主体地位。佛教因传入六朝的路径不同,与佛教相关的造物艺术流行的地域与时期亦有差异,表现的载体主要有青瓷器、铜镜、画像砖等。为了寻求在中国的传播,早期的佛教通常依附于道教,在墓葬造物艺术中也有所体现。东晋中期以后,随着佛教在社会中得到更高的认可,逐渐成为墓葬造物艺术中出现最多的宗教形象。虽然六朝时期儒、道两家的相互抵牾与贬抑是主旋律,但在表现载体、造物形象、流行区域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异同,特定时期亦采取了相互融合的策略,墓葬造物艺术中的“仙佛模式”即是这种融合的集中表现。对道、佛主题造物作比较研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了解六朝时期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交流状况。  相似文献   

16.
刘珍是东汉较为有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撰有文学作品,但因为时代久远多散佚不存,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收有刘珍《东巡颂》一首,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其他文献中均无收录记载,因此此文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芜湖的社会经济与市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芜湖为江南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主要有浆染业和冶 炼业。芜湖城垣建于明万历初年,初为加强防御,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鸦片战争后,芜 湖的发展则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擅权,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军风起云涌,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终于在地主级阶血腥镇压下失败了。接着是军阀割据混战。曹操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逐渐扩展势力,统一了北方,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诗歌的作者和提倡者,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当时有“天下文人竞集魏都”之说,形成了建安时期文学兴盛的气象。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到当时著名的文人说:  相似文献   

19.
西湖自然山水景观中自东晋以降兴建起诸多寺庙,形成典型的佛教文化群.魏晋六朝时期的灵隐、天竺、永福寺,隋唐吴越时期的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法喜寺,两宋时期的大佛寺、广化寺、岳庙等,其盛况为杭州赢得了东南佛国之美誉.山水文化的仁智之乐与佛教精神相吻合,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20.
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重心和永恒的主题.在新的形势下,遵循“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