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5年科举废除前后,湖南士子留日成为热潮.在日中强弱的鲜明对比下,传统变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批留日的湖南士子中被重新激活,学习日本经验发展新式教育,被不少留日湖南学生视为使命,在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传播新式教育科学、创办新式学堂等方面,成为推动湖南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周秋光 《教育史研究》2002,(2):66-71,96
湖南近代教育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快速;二是办学的类型与形式多样,但又偏轻偏重,极不平衡;三是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仍在湖南士子身上发挥作用;四是体现了一种湘人对于新式教育的不断探索精神。湖南近代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湖南和中国培养了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才;二是铸造了一种地方人文精神,提高了湖南自身的地位和品位。  相似文献   

3.
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湖南近代教育的起点比沿海省份晚了30多年,是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才开始出现的。从1897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湖南省内出现了创办近代新式教育的兴学热潮,这一热潮与湖南维新运动相伴而行,也随着维新运动的受挫而告停顿。到了1901年清廷宣布实施“新政”,湖南近代教育才又重新起步。从1902年到民国成立前,湖南办起了各级各类新式教育。其进程是先有师范教育,继之兴办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留学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幼儿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办学的形式包括官立、公立、私立和教会办理等。到了1912年民国成立后,湖南建立了省、县两级教育行政机构,并逐渐完善了各面教育制度。湖南近代教育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快速;二是办学的类型与形式多样,但又偏轻偏重,极不平衡;三是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仍在湖南士子身上发挥作用;四是体现了一种湘人对于新式教育的不断探索精神。湖南近代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湖南和中国培养了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才;二是铸造了一种地方人文精神,提高了湖南自身的地位和品位。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积极创办新式报刊,向国内传播新思想。由于受到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留日学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留学的集中性、留学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学习科目的广泛性等特点。他们不仅在留学期间向国内介绍新知识,并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近代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的转型和西学的输入打破了书院专事儒学的局面,在书院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成为很多新、旧书院的选择。作为书院发展较为兴盛的湖南,在这场变革中表现较为活跃。无论是新式书院在致力实学、造就人才方面的努力,还是旧式书院在改课更章、崇求实用方面的改革,无不彰显了湖南书院在实施科技教育上取得的成就,也从一个层面折射出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曙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式教育。对于这场教育变革,不同的士子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教育变革也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活动的选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调适,积极参予到教育变革之中;另一部分人却迟迟无法走出教育变革的影响而处处感到不适,与新式教育始终存在着某种隔膜。教育变革下士子心态的多样化,说明近代士子阶层的分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等层面,也反映在他们的心理世界之中。士子心态分化的情况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的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7.
清末,在奉行"西洋不如东洋"的官绅集团大力倡导之下,湖广、两江、京师、四川等地掀起留日热潮。许多士子选择了游学东邦,东学渐盛。日译新名词的大量输入及其构成的东瀛文体所造成的汉文文体之变,是东学兴起最直接的体现。庚子之后,东学逐渐压倒中学的趋势,迫使科举考试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与内容。留学日本、入读新式学堂,使士子有了新的出路与选择,这也是促使科举变动并最终废止的重要原因。清季最后几年,语言文字被视为"国粹"的要素之一。东学的兴起引发了许多人对汉语言文字变色的担忧。  相似文献   

8.
晚清士子的生活与教育--以塾师王锡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社会的深入,新式教育逐渐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士子的传统生活受到挑战。本文以王锡彤为个案,从其身世与学业、职业活动、经济生活、身份变动等方面,来具体剖析晚清底层士子的生活与教育,探讨近代教育界传统士子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曾熙以文辞书法名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他曾讲学于石鼓书院,并于1904年受命创办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担任监督。在教育方面,他重视文化传承,为学堂绘制宏伟教育蓝图;坚持立德树人,为学堂培养品德高尚的师范人才;提倡实用教育,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引领新式学堂教育。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意义重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湖南教育的普及和近代化,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新中国的《湖南教育》迎来自己的60华诞。作为毛泽东主席惟一两次题写刊名的教育期刊,《湖南教育》生动见证并积极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60年来,《湖南教育》经过几代期刊人的努力,已经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宣传新课程改革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12.
湖南在清末兴起了办学热潮,社会集资办学成为增加教育投资的重要途径。清末学校分为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类,公立学校是指集公款、公产办的学校,一人或多人出资的为私立学校。社会办学在清末湖南教育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新课程文综(湖南卷)第31题是这样的: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4.
教会教育在近代湖南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会教育在湖南起步晚,发展快,在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中,教会中学教育的成绩最为突出。近代湖南教会教育具有门类齐全、自成体系;重视英语和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学生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教会教育为湖南教育增色添彩,培养了众多人才。教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所裨益。教会学校师生的爱国运动也成为整个民族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湖南化工机械学校创建于1974年11月,1995年在原化工部直属中级技工学校基础上设置普通中专;1998年7月学校划转到湖南省管理.2002年被劳动部评估验收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并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校名为"湖南化工机械学校(湖南化工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融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技术学校.  相似文献   

16.
近代湖南教育发端于甲午战后,清末新政时期在官绅合力推动下有了快速的发展。1909年成立的湖南咨议局把发展教育当作推行宪政、强国兴邦的根本大计。在第一届年会上通过了4个有关教育的议案,涉及到教育机构的整顿、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学堂的创立和改良、教育经费筹措等各个方面。湖南咨议局虽然只存在短短两年,但它在湖南近代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湖南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教育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17日正式签署《湖南省教育信息化项目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清华同方正式成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9.
由湖南教育报刊社、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网联合主办的“2009年湖南十大教育新闻”“2009年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结果于2009年10月30日揭晓。  相似文献   

20.
古夫 《教育史研究》2010,(1):15-18,65
湖南成人教育自古有之,是在风雨中成长壮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改革中稳步开拓,已成为了湖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强省作出了较大贡献,逐步形成了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