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一个人来说,魅力往往是和他的个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一篇新闻作品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题材需要大量地反复地报道,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常常是众多新闻单位同时报道。怎样使同类报道有新意,如何在同一事件报道中胜人一筹,这就要看谁最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谁能写出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4.
5.
角度《扬州广电报》每一期都会刊登一些扬州电台、电视台的消息,记者对声屏节目主持人自然比较熟悉。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怪现象:因为熟悉,常常就"熟视无睹"。有些节目主持人被日报、晚报所报道,而广电报上却悄无声息。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采取"换位思考"的办法,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眼光去看待声 相似文献
6.
从事新闻工作10年来,消息、通讯、言论、图片等新闻体裁均有涉足,但写着写着,对人物通讯产生了浓厚兴趣。众所周知.芸芸众生,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物,都可以写成新闻稿件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笔下的新闻当事人呢? 相似文献
7.
8.
新闻业内的同行都知道,新闻采写最忌没有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新闻,既不能深刻揭示主题,又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个性化的抓捕和突显,却是新闻采写的硬功夫,许多个性就淹没在共性之中,就像珍珠埋没在泥土中,需要发现,挖掘,擦拭,才能闪闪发光,沁人心脾。否则,珍珠只能睡在泥土中,变成了普通石块,实在是太可惜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次亲身采访经历,谈谈群像采写中个性突破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10.
今年5月至6月,恩施日报《乡镇三人行》采访组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多公里,深入田边地头、生产车间、偏僻地界,以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形式、思辩的笔触,写成了24篇、5万多字的新闻报道。从村组到乡镇,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生动与理性结合,篇篇报道既反映了全州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对全州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这次报道活动,也使我们在勤奋、深思和创新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没有想到,一篇小专访竟有十几家报刊、电台介绍转载。更没有想到,它会登上1988年全国好新闻的大榜。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条地道的新闻,既然“捕”住了,就该全力将它写好,应该把这一鲜灵灵的新闻素材精加工细炮制,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全新地托给读者,着力写出个性来。这是我长期积淀的意识,也是我写作的习惯。要抓有个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我想从一个难以忘怀,使我流泪的故事谈起: 这天,窗外寒风呼啸,我的心更冷。突然,敲门声把我唤起来。开门一看,又惊又喜,是我报告文学的主人公——巩县孝南党支部书记张松魁和碱厂厂长小唧! 他们捧着两束鲜花。“给张姐插在最理想的位置!”松魁吩咐道。鲜花插在书架上的花瓶里。我惊奇地发现,他们把称呼改了,过去他们叫我“老张”和“张记者”,现在叫我“张姐”,我心头一热,泪花涌上眼角。“我思付着你最喜欢什么,想来想去,挑了这些好看的鲜花,好看吧!”松魁是叱咤风云的农民企业家,眼前变得烂漫热情。他诚挚地说,“听说你病了,大家委托我们来看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的受众.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猎奇编造、“合理想象”、道听途说的失实报道.报道失实,便造成很坏的影响.如某市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这样的消息:某地庙人一个洞穴里藏着两条大花蟒,晚上爬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一个出身捕蛇世家的青年女医生智擒这两条大花蟒,为民除了害.消息刊出后,一读者来信说这消息是假的,经查实,除了稿中的时间、地点外、人名及内容都是作者凭空虚构的.这种失实报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新闻用事实说话,不用事实说话,就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奥运会的图片报道中,有这样一件作品可能令我们新闻界同行还记忆犹新:当众多摄影记者以长焦镜头齐齐向着同一主体聚焦时,一位摄影记者却把镜头偏离众人的中心视点,而把这群记者拍摄的场面摄入镜头。结果这幅题为《“炮阵”》的作品因构思独特而“一炮”打响,一连被数家有影响的报刊以较大篇幅和显著的位置刊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评委,我阅读了一部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稿件,这些总结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都是来自各地报纸的新闻记者和业余作者之手,文章比较短,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朴实亲切。在采访第一线上有那么多的记者,重视采访心得体会的总结这是很可贵的。可见《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这次征文,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成功的。从记者们写自己采访中“一得”的内容来看,写得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善于总结,写得不 相似文献
16.
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社会新闻。作为驻站记者,如果我们能跳出琐碎的工作性报道或成就性报道,把眼光转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会发现一个社会新闻的“富矿”,不再会有新闻资源匮乏之感。 提起社会新闻,有些人不屑一顾,认为无外乎车祸火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吸毒贩黄、卖淫嫖娼、偷盗抢劫、打打杀杀之类,只不过供人消遣、博人一笑而已。实则不然。只要我们注重积累,深入观察思考,在挖掘深度上下功夫,善于发现新闻事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照样能在社会新闻报道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在《关键在有“得”》一文中强调:“采写一得”类稿件写作的成败,取决于是否真有“得”,而且只能是“一得”,不能有二得及二得以上,这也才切《新闻与写作》这次举办的“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的题,才叫答是所问。然而,在看了部分应征稿件之后,感到确实尚有一部分作者并未弄明白这次征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寄来的稿件离题太远,答非所问。《书书咱平凡的人们》一文,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读完《书书咱平凡的人们——<光环>新闻采写一得》全文,感到作者主要在两个方面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有一些体会,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就“问题·话题·标题”三个问题,谈一些想法,与大家讨论。关心实际脑袋中多装问题在年终总结工作时,大家都谈到一位记者的话:“作为一个记者,脑子里应每天、每时、每刻都要装着很多问题。”怎样多装一些问题,成为一个“富记者”?很长时间这个问题并未解决。原因何在?我体会有三点:一是对中央的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把握不住全局,不知道当前报道的重点是什么。二是对实 相似文献
19.
人物新闻,亦称人物消息,即用消息的形式及时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事迹、思想、精神风貌的新闻体裁。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①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重任,记录历史必然要记录活跃在历史中不同层次的新闻人物;反映时代自然要着力去展示时代的各种人物风采。可以说,在记录历史真实,反映时代风貌上,以便捷、迅速、有效地报道新闻人物见长的人物消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以最短的篇幅、最快的速度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人物,荟萃成时代人物群雕,展示时代五… 相似文献
20.
没有想到,一篇小专访竟有十几家报刊、电台介绍转载。更没想到,它会登上全国好新闻作品的大榜。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条地道的新闻,既然“捕”住了,就该全力写好。应该把这一鲜灵灵的新闻素材精加工细炮制,从思想到表现手法全新地托给读者,着力写出个性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