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有效地推进家校共育,发挥教育合力,已成为当前德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充分挖掘丰富的家长资源,可以实现德育课程师资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同时,通过各行各业家长的讲授,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现实中,由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较强,经常与家长发生各种矛盾.通过家长来校讲课,学生认识到家长的不容易,了解到家长工作的辛酸苦辣,从而尊重家长的职业,关心家长,孝敬家长,逐渐消除了代际隔阂,促成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设一所有生长力的学校,培养有生长力的璜中人,学校要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形成高品质的有生长力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德育课程,结合研究课程、展示课程和家长课程等课程类型,使德育课程项目化,提高学生自主成长的生长力;使研究课程系列化,提高学生自主提升的生长力;使展示课程特色化,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生长力;使家长课程多元化,提高学生自主成才的生长力。教师要创新评价方法,优化评价过程,确保德育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建班育人。班主任要建设优秀的班集体,就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德育的规律出发,以系列德育课程引领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和家长认同集体、共建集体、归属于集体,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在班集体中共同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4.
研究型德育即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应用研究型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型教学的优势与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相结合。在教学中建立师生的主体间性关系,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来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引入家长、社区等多方参与,注重描述性评价,共同配合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更能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所谓研究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是针对传统的理论灌输的德育课程教学而言的,即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应用研究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型教学的优势与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相结合,运用"小组工作"方式来创建教学方式。教学中建立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引入社区、家长多方参与。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进步,而且能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合作.本文主要从向家长反馈学生素质问题、与家长沟通德育培养方法等方面探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学创建德育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助力。利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补足正能量。运用"互联网+德育"在线平台,实现活动性德育和学科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线上德育班会课、成立线上德育社团、开设线上德育咨询服务、应用"网上家长空间"平台为家长释疑解惑、设置网络"德育会客厅"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学校活动性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大规模的实证调查基础上,通过分析学生眼中的德育、教师眼中的德育、家长眼中的德育、学生眼中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学生,表明并不存在所谓“德育实效性低”的共识,传统的德育首位、德育主导作用的观念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直接德育教材教学存在教学目的的片面性、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灌输性,而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教学目的的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校本德育课程中,增加了学校德育课程的种类,拓宽了教师德育教学的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虽说其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几方面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将其推广普及,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曾晓兰 《天津教育》2021,(7):103-104
“家长微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既是学校对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课程及家长对学生开发、实施的各领域教育专题或单元的统称,也是家校合作新模式下家校共育的一项大胆尝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家校共育的需求,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施“家长微课程”也就成了大势所趋。本文立足家校共育的实践,旨在探索“家长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尤其离不开家长的有效配合。家长是一种隐性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学生家长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兴趣爱好和生活阅历,这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在家校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家长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应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家长课程资源,实行“家长助教”,是推动家校共育的一条有效路径。让更多家长走上讲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科学、走进自然,参与社会综合实践,积极打造凤鸣山小学的德育特色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班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庭教育缺少延续性、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教师理解不够深入、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可以促进班本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邹长青  刘娟 《考试周刊》2008,(18):166-167
在我国,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圆地,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自身的责任以及社会、家长时课程的期望,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增强政治课的实效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框架模式是加强青少年德育建设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国家的学校德育,存在着共性和个性.通过对不同国家学校德育的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德育的实际,可以从德育课程自身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德育课程和其专业课程教育结合的机制、德育课程和课外学生教育活动结合的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国家的学校德育,存在着共性和个性。通过对不同国家学校德育的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德育的实际,可以从德育课程自身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德育课程和其专业课程教育结合的机制、德育课程和课外学生教育活动结合的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利用其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文章从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班"为"本"优化学校德育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的适应性,更好地贴近"生本"。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以学生和家长的家庭情感体验作为切入口,长期进行学情和家庭背景分析,通过"体验式班级家庭教育工作坊"的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有效达成德育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正>德育事关人才培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证。在高校开展德育,主要阵地是思想政治课,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德育功能,可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设计之初便承担了德育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认同党的领导;其次,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