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是对需要的满足,而是对符号编码进行社会区分的过程,传统的消费理论用需要的合法性遮蔽了生产的社会政治目的性,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物.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由于预设了真实的主体及需要,同样没有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彻底解码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进入符号学视阈,通过构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将矛头指向符号价值与符号形式.对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我们要客观地分析、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认为,生产性社会和消费社会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消费社会的消费意识形态只是消费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消费社会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但在后现代拟像世界,由于符号与真实脱离关系,消费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但是,如同将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置换成符号而继续沿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一样,对后现代的分析,鲍德里亚不过是又将符号置换成了拟像,其前后的认知模式和分析策略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在宣布意识形态消失的同时又走进了意识形态的牢笼。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化为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也从满足生存需要的“使用价值消费”转向满足社会定位需要的“符号价值消费”.在他看来,这一转化的内在逻辑体现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之中.他力图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去超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批判理论语境之中寻求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突破点,并以此来建构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社会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理论在消费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消费文化形成的商品化、控制意识形态、操纵接受者、危害社会等方面受到了批判。消费文化对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娱乐与消费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泛娱乐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渗透,离不开消费逻辑的推波助澜。泛娱乐主义内含着一定的消费逻辑,消费景观催生泛娱乐主义,消费异化操纵泛娱乐生产,消费逐利渗透泛娱乐传播。消费逻辑操控下的泛娱乐主义陷入消费茧房,致使符码消费肢解理性消费观念,符码价值解构和谐文化意蕴,符码象征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应对泛娱乐主义的消费逻辑,必须在意识形态维度对其进行深刻批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抵制消费娱乐陷阱,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以引领娱乐消费文化,加强泛娱乐主义治理以培育良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主义的热潮下,当今热销的女性时尚杂志在广告商品信息的同时,自身也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文本传递出"建构的意义",即传统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性别成见与正在进行中的时尚性消费主义,这二者作为时尚杂志这个巨大消费符号下的双重隐喻,通过深层意义的建构,被置于时尚杂志内部。文章即通过对女性时尚杂志的意识形态分析,阐述这两重隐喻在其内部是如何生成并运作的。  相似文献   

7.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以符号性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在此,人们消费的对象由商品的实体性价值变化为符号性价值,而符号本身的系统相关性,使人们的生活世界转变为由无限的符号所建构起来的拟象世界。然而,消费社会理论虽然具有合理性,但其解构实体世界、建构拟象世界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商品的符号价值除了会受符号编码的影响外,仍然必须以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其解构终极价值、建构世俗价值也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是以解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前提与基础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本的细读,认为其在对消费社会进行总体性分析时,始终贯穿着对文化的关注和分析。他认为“符号消费”背景下的消费社会的文化,以商品和媒介的形式存在,主要表现出平面化、日常化、同质化、非现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主导的时代,消费不再简单地只是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需要满足的活动而构成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工具理性的成就和物质的丰裕为表象,借助大众传媒与消费大众心理的里应外合,大众消费被成功地规划和组织并被纳入社会生产体系,同时有力证明了社会的合法性。对于消费意识形态应该有如下的认识,它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社会控制形式变迁的结果,它也是消费文化的现代表达,同时它也促生了新的人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0.
让·鲍德里亚从符号学路径的解析凸显了消费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的符号化控制了物的消费、文化的消费和服务的消费领域。符号消费社会的出场,挑战着思想家们的智慧,时代呼唤着新型消费理念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精神消费活动本身成为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成为统治阶级贯彻其意识形态的手段.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心态,阐释出其中的社会学意义.因此,符号消费既具有促使社会结构化的功能,也具有强化社会阶层的作用,当然还具有促成社会阶层流动与整合的效用.但无论是精神消费还是符号消费都受制于物质生产.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精神消费"的观点与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的论述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则和方法,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对资产阶级哲学、政治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进行创造性的批判.同时对装扮成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充分的解蔽.列宁批判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革命批判精神,对我们面对当代意识形态情态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建筑于其上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的手段,具有极大的虚假性。在欧洲现代性产生的过程中,时代的(特别是德国的)意识形态阻碍人们对人类自由解放的正确认识。必须清除意识形态的无稽之谈,将其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对旧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色.在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主要针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普鲁东等进行了批判,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及根源,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等.  相似文献   

16.
利益范畴与消费范畴分别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范畴。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语境下,这两个范畴既有内在的关联又有本质的差异。从两者的关联来说,利益和消费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体现与实现;从利益到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的逻辑进程。从其差异来说,两者的内生逻辑、产生根源、批判内涵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主要是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疏离;8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经过"接受——疏离——反思"的历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反映论、政治化、人民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