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斯(Julius Maus)是一位住在德国西南部巴登地方的集邮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热衷于收集从中国寄给他的实寄封。在1898至1912年间,他委托在中国任职的德国朋友,将当时清代行用的邮票或已经停用的海关邮政时期邮票混贴后寄给他。目前莫斯封大约有200个左右存世,其中从广西梧州寄出的最多,近百件,寄出人是在梧州海关任职的肿哲尔(H.Schwelger)。其次是在山东胶州海关任职的白淡飞(W.Breit-  相似文献   

2.
莫斯,(Julius Maus)德国人,也有人译为毛斯、马氏或茂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莫斯热衷于收集从中国寄往德国的实寄封,现在集邮界统称"莫斯封"。1897年至1912年。莫斯委托在中国任职的德国朋友,将清代邮票贴在信封上寄给他。他趁1900年前后中国未参加万国邮联之际,用清代邮政已经停用的海关兼办邮政时期所发行的大龙、小龙及万寿邮票也贴在信封上实寄给他。成为莫斯封中典型的集邮品。  相似文献   

3.
最近以来,我在各大邮报和邮刊上,经常读到有关我国“古封”方面的文章。如果依照作者的逻辑,推算与统计下来,到目前为止,我国存在的“珍贵”的古封,其数量还真是不少。尤其有一篇文章里,特别推崇所谓“西伯利亚古封”,并将其说成“是中国早期珍贵邮品的一种,完全可以与‘福利封’、‘莫斯封’或‘凯伯封’相比美。”(重点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随后,这位作者又解释说:“何谓‘西伯利亚古封’?是指通过俄国西伯利亚铁路传递的实寄封”。相应地还  相似文献   

4.
“红花古封”这个名字是已故台湾集邮家黄建斌提出来的。在1964年12月台北出版的《中国邮刊》第10期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绿园红花古封实录”的文章。“绿园”是指他的藏品,并刻有一个“绿园”二字的收藏印。何谓“红花古封”?我理解应该是只贴有红印花暂作邮票的实寄封。台湾集邮家和外国集邮家在所著文中所谈的“红花古封”,其中有不少并不是真正的“红花古封”。他们  相似文献   

5.
诺曼·W·汤森于1994年11月3日因病逝世。他是收集中国解放区邮票成绩卓著的美国集邮家,他的《华北解放区》邮集在美国邮展中曾荣获金奖;他还收集中国早期首航封。他多年担任美国中  相似文献   

6.
据集邮家赵善长(1903—1989)回忆,大约在1920年左右,北京有位皇族后裔裕(艹槐)霆,他除了爱好花鸟鱼虫外,还集邮。他与德国的米歇尔、英国的吉本司、法国的香槟、美国的司各脱等大邮票公司都有联系。裕氏还大量收集中国早期邮票及变体邮票,并向各国邮票公司出口中国邮票。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第二期封面刊出"胶东一届参议会纪念"免资信封。中国邮票博物馆的这件藏品,随着《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邮票目录》的出版,作为"附录",于1988年在集邮界露面。当时,立即引起了集邮家的关注。两年之后,它被收进《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解放区卷)》,再次公诸邮坛。  相似文献   

8.
缅甸封     
“缅甸封”是指从中国云南省寄出的信函通过缅甸中转,与“西伯利亚封”、“印度封”、“安南封”相类似,只是仅见一件寄往美国的实寄封,尚未见有通过缅甸转回中国内地的实寄封。旅美华人集邮家张恺升在其编著的《中国邮戳史》第二册第420页上有一个盖“由缅甸转”字样的古封,也  相似文献   

9.
去年,《上海集邮》第5期刊出笔者对湘鄂西1分票的讨论文章后,接到编辑部介绍一位老集邮家来函,还赠给笔者两张彩色照片。其一即此“1分封”(图1),另一是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第七区工赈局缄封(以下简称“工赈封”,图2)。老集邮家在信中介绍了此封的出处(出自辛普森爵士的孙女,详见本刊1987年第3期)和当年的成交情况(为一位日本区票名家购得,价  相似文献   

10.
德国科隆地区法官、集邮家科依嫩(KIENEN)先生新年前夕,托朋友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集邮协会捎来一批邮品,送给中航技会员。  相似文献   

11.
申宏 《上海集邮》2013,(4):47-48
本刊讯有"万封楼主"之称的"沪上百岁集邮家屠松鉴先生追思会"于3月9日下午在上海虹口工人文体活动中心举行。由虹口邮协会长余涌主持。屠松鉴先生是苏州人,生于1911年11月,卒于2013年2月。享年102岁。他是上海市邮协首届学术委  相似文献   

12.
李明 《集邮博览》2010,(11):30-32
一已故集邮家杨耀增先生(1925.2.1—2002.1.17),出身世家,其上两辈就靠着天津这个大商埠干起了"报关行"。他子承父业,退休前一直在天津外运(集团)公司做外贸工作。在集邮方面,从198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学术委员会起他就任委员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一位邮友转让给我两本首日封邮册。里面的首日封,大都是未经过实寄的,唯独有一套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纪念封,不仅是实寄封,且是我国集邮家钟笑炉先生寄给朋友的(如图)。正是因为这套封,我才愿意花不低的价格将邮册买下。随后,把此套纪念封交给一位邮友鉴赏,他过目后说了一句"无落地戳,有点问  相似文献   

14.
在为数众多的中国早期实寄封里,只有大龙邮票实寄封,有台北集邮家黄建斌(1920-1997)著的《大龙信封存世考》。最近旅法华人集邮家留伯仙又出版了《红印花加盖古封录》一书,其余多种古封,尚未见有专著问世。中国早期实寄封,顾名思义就是中国邮票发行初期的实寄封。“初期”到底有多长,未见法定的规定。“初期实寄封”,若简称“中国古封”,也无不可。国内外集邮界对这个“古”字,并未有统一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徐星瑛(1919—),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  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和会士中唯独徐星瑛,除了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和上海市邮协学术委员两个学术性很强的头衔外,再也没有任何“一官半职”;徐星瑛虽曾只以《华东区邮票》在全国邮展中拿过镀金奖,但在世界邮展摘取高奖的集邮家都忘不了他的支持;徐星瑛虽然没有出版过个人的邮学论著,但是多种经典性集邮文献都少不了他参与审稿。他写的《试析上海的“星期戳”》一文被评为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他是一位研究型的集邮家,无论对中国票、外国票、…  相似文献   

16.
2000年6月,我的集邮家评传专著《集邮家的足迹》送交陕西人民出版社,准备正式出版。以前,我曾多次向孙少颖先生谈起过书稿的构思及内容。并得到过他许多的指导和建议。此时,我请他为书作序,他愉快应允,8月8日写成。其中写道: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的木刻图邮资封(以下简称木刻封)在邮资封中问题较多,全套的收集和辨伪的难度也较大。它诞生于文化大革命高峰时期,集邮界万马齐喑,关心新邮票发行的人已不多,注意邮资封的更少。“文革”后期,成都集邮家汤德铨同志(1928-1993)在1974年油印  相似文献   

18.
美国集邮家克里夫顿·阿姆斯特朗·豪斯(1873—1936,图1)主要收集加拿大、朝鲜、日本等国邮票。他在邮刊发表文章,还出版集邮专著。1911年在波士顿出版的《加拿大:邮票与邮政用品》,是他享有盛名的经典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加拿大邮票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他是当时美国集邮界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1910年8月起,他成为美国集邮协会(APS)会刊《美国集邮家》主编,并经常发表自撰的研究性邮文。  相似文献   

19.
近日见到《上海集邮》2011年第5期,有一篇短小的文字映入眼帘:"台湾集邮家唐存政(祖籍江苏阜宁)于2010年10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86岁。唐老从创刊《集邮汇报》和《邮史研究》起,每年向本部惠赠刊物。"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与唐存政先生约定交换邮品,主要是互寄新邮首日封,但自2010年8月9日"台湾近代画作"首日封之后,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任何函件,我原以为他可能因外出或忙于其他事情未办理,到了11月2日我收到了自己寄给唐先生的首日封、片  相似文献   

20.
大龙旧话     
2008年是大龙邮票问世130年。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100年时,我国的台湾曾举办盛大的邮展,还出版了《邮展选粹》和《大龙邮票封戳选辑》;1988年7月,在大龙邮票发行110年时,我国在北京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同时还发行了J150M《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小型张,出版了《大龙邮票纪念专集》。有关大龙邮票的发行日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曾有过一场范围不小的讨论,吸引了大陆以及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等集邮家的参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