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哀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适时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及时地解答了时代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到了成功的道路。理论反思、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脉络。作为时代呼唤的哲学回响,邓小平理论与我们的时代同行,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引路旗帜。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论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艰辛探索的科学成果。邓小平理论产生于新的时代条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历史和现实表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指南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这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这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实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所要回答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邓小平提出富强、民主、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科技和教育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根据,即1957至197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对当代世界及其主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根据。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为邓小平所继承和发展,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有许多共同点: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3、经济建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争取外缓;4、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5、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研究其共同点,对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表现出立足本国实际的中国特性、面向世界的开放性,赋予农业现代化以新观察的现代性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系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审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性、时代性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了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从而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全新课题。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尚缺少具体的论述与指导,也由于中国社会状况的特殊性,这个课题的完成具有开创的艰巨性和探索的长期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曲折和道路上艰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和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站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入了科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兴起是20世纪时代潮流的主流,邓小平理论应用时代潮流而生,比较系统地科学回答了时代向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系列复杂课题。其产生和飞跃的每一步都与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在世界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血肉相联,继往开来,全面振兴社会主义事业,是邓小平理论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并寓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学习邓小平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邓小平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费孝通在学习十五大的精神时,我想到在1979年社会学重建时提出的三句话方针,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联系中国的社会实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正好根据这三句话,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一、关于指导思想马...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思想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它贯穿了邓小平理论整个体系中,是这一理论的总坐标,展示了邓小平理论开拓创新的多维视野:“面向现代化”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目标视野:“面向世界”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空间视野;“面向未来”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时间视野。“三个面向”是统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空观,它赋予邓小平理论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结合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探索中国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邓小平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5.
罗芝馨 《中国德育》2006,1(8):60-61
作为一名高校老教师,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尤其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便情不自禁地深切缅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被写进了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天职。怎样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在学生头脑中扎下根,成为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呢?这是我反复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并明确写进党章。其中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导意见,明  相似文献   

17.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有着指导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但是只有邓小平理论真正将中国全面推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在现实中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成功地指导了改革实践,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它指导中国敞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为中国与各国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在竞争与互利合作中建设理想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在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的巨大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而理论的科学性源于邓小平等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正确性。邓小平理论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使中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当今中国,邓小平理论依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