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专访是报刊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新闻通讯报道样式。近年来名人专访在各大媒介中屡见不鲜,是一种在报刊中占有很重分量的报道方式,名人专访的这种独特的“专”和“访”,能在读心中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名人专访指的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名人的解释是:名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张子龙  杨实 《新闻知识》2002,(11):36-38
近年来,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体逐步走向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众媒体争相做起了“名人菜”,尤其对影视圈、体育界人气较旺的名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当今媒体在内容上的多样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媒体的“争相关注”下,名人的“隐私报道”已呈泛滥之势。媒体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名人“隐私报道”,成为应慎重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印度尼西亚又发生地震,这是一条让人揪心的不幸消息。可有的媒体仍觉得不够劲、不过瘾。4月1日的《环球时报》转载了美国“政治漫画网”的一幅漫画——《败兴》,说的是媒体扛着采访设备兴冲冲赶到海边,却颇失望地报道:印度尼西亚又发生地震,但没发生海啸——这不由使人想起一则耳熟能详的外国“名人轶事”:一位名人路遇一位乞讨的母亲,听说她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事后,有人告诉名人:你上当了,这孩子根本就没有病,是他母亲骗人!谁知,名人不仅没有懊恼,反而非常高兴地回答:哦,孩子没得不治之症,这是我本周听到的最好消息!相…  相似文献   

4.
眼下官司热。尤其是文坛官司热。名人告名人,自然是热闹非凡,这不消多说。就是“名人告非名人”,或者“非名人告名人”,也会使不少旁观者趋之若鹜,并且使其中的非名人也连带“升值”,从此变为“名人”——这其中的奥妙,实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和一下子参透。你看,这不又出了一件“笔墨官司”。报载:有一家商业单位状告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据《法制日报》报道:1992年6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发表题为《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报道,内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地方“名人传略”的编撰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个层面问题:一是要不要为反面人物立传,二是参传名人要不要突显地方特点;三是对传略文体天生的刻板格式如何修饰润色;四是对于参传名人除了写出真实的历史面貌外,要不要力求表现出其精神与人格。在如何把握和处理这些问题上,2005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沧州古今名人传略》(上下)一书具有很高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北京晚报文化新闻版自今年开始创办“名人热线”栏目以来,已先后邀请了30余位文化及演艺界名人出任“热线”值班员。如今,这个栏目不仅已经成为一道“特色菜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文化名人的报道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强化读者意识 作为一份在党的领导下为百姓办的报纸,北京晚报文化新闻的报道无疑也应以贴近百姓、服务于读者为宗旨。因此,所设栏目必须首先考虑读者需求。“名人热线”的开办恰恰适应了读者关注“名  相似文献   

7.
我们《宝钢报》在近几年的新闻改革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企业报新闻报道的新路子。这就是:把版面让给一线职工,大力宣传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1989年我们曾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了上海市7个文明单位;“五四”前后,集中宣传了宝钢十大青年精英;“七一”前夕,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十几位优秀党员的典型事迹;9月下旬,还在一版辟专栏,集中报道7位劳模的事迹。这一系列报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化工厂职工星期天义务劳动蔚然成风;钢管厂出了个小孟泰式的人物——陈学年;饮食公司涌现出了一支为单身职工提供特色服务的“特色突击队”,……职工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编辑常常因这方面稿件太多,版面容纳不下而发愁。结果,  相似文献   

8.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9.
朱惠民 《声屏世界》2008,(12):42-43
全国“两会”报道因其规格高、规模大,历来为全国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和全国受众所看重。如何使全国“两会”报道出彩,这是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抓独家新闻,更是难上加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涛、赵雪花采制的广播特写《求知于实践,问计于群众》,取材于200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从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参评的31篇广播消息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唯一的广播消息一等奖。笔者多次从网上收听这一广播特写,觉得有四大特色值得两会报道者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近半年的沉寂,《名人》杂志复刊了。定名为续航号的《名人》整体风格变化不大,依然是以名人的角度介绍名人,依然是邀名人做栏目主持,依然是以图片说明为特色。然而细细品味,可以感觉杂志的编辑们对于《名人》的续航,还是下了番功夫的。乍看,《名人》如昨。再一看,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微调:广告有所增加且更为时尚,目录也变得休闲了。但封面依然毫无特色。续航号的《名人》栏目锐增,由11个增至22个:保留了“强行登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网情深”和“看谁猜得全”四个栏目。新设栏目不再以文艺界、体育界为主,更多地介绍了政界、商界、IT界的名人。这一变化让人欣喜。偏重文艺界、体育界名人很难与《当  相似文献   

11.
国内新闻界     
据《新闻出版报》7月7日报道,浙江日报编委会最近从减少兼职和调整力量配置等方面采取果断措施,集中精力办好省委机关报。 近些年来,浙江日报从“一报一刊”发展到“五报两刊”,六位正副总编辑,整天忙得团团转,领导精力相对分散了。编委会全体成员通过学习中宣部有关文件和丁关根同志的讲话,深感集中精力办报十分必要。全社职工开展了一场“如何集中精力办好省委机关报”的大讨论。 他们在大讨论后采取的第一条措施是,除一位副总编辑兼任钱江晚报总编辑、全力投入钱江晚报的工作以外,其余五位正副总编辑免除了在报社内部的全部兼职。分管浙江日报宣传报道的四位副总编辑不再兼任其他各报刊的总编辑,改“总编”为“分管”。“分管”只管四条(略)。除此以外的日常事务,不再去管。成立了经营管理委  相似文献   

12.
张璇月 《新闻窗》2010,(5):89-89
一位美国传媒从业者曾经说过:新闻的四大热点,永远是权力、暴力、金钱和性。而案件不但集中了这四大热点.而且往往以极端形式出现,因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电视新闻如何报道好各类案件,让观众准确地了解案情,并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结合电视新闻的特点,可以从三方面来讲行把握。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郭君兴报道:由省委、省政府设立的全省新闻出版最高奖——第二届“湖北新闻出版名人佳作奖”评选结果近日在汉揭晓。雷刚、胡勋璧等19人分别获得“湖北新闻名人”、“湖北出版名人”奖;蔡祥斌、冯芳华等13人分别获得“湖北新闻名人”、“湖北出版名人”提名奖。《由“邯钢”经验引出的话题》等24篇作品获“湖北新闻佳作奖”。  相似文献   

14.
近来,有人在报上著文,竭力为去年戴安娜事件后国人曾一度怒斥过的中国“帕帕拉兹”鸣不平。好像中国的“帕帕拉兹”在报道、炒作名人中还无聊。糟糕得不够,离开了他们,中国或世界就“少了声音”。这是一种误解。“帕帕拉兹”原本是意大利电影中一个人名,后来成为西方新闻界专司追踪名人、偷拍名人隐私的记者的代名词。去年8月初,《四川日报》连续发表4篇评论,对中国当前追踪、炒作文艺圈名人的“娱记”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两相比较,我又发现所谓西方的“帕帕拉兹”,即中国过去称为的“小报记者”,现在尊为的“娱乐记者”、简称“…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世界杯的报道,媒体无不倾其资源,力求在报道这一最吸引眼球的新闻事件进程中,彰显自已的实力和影响力,可谓争奇斗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电视与网络媒体在迅速和商观欣赏性方面,广播、短信、手机报在快捷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博客与世界杯也在“邂逅”中一见钟情,“名人”、“草根”各显身手。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如何在这个数字时代抓住读者群?世界杯开赛以后,许多媒体仍  相似文献   

16.
李刚 《视听纵横》2006,(2):34-35
2月13日,杭城颇具影响力的《都市快报》在报道浙广集“团四大主持闹元宵”系列活动时,使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就为让你记住这四张脸》,一语道破浙广集团元宵此举的“天机”——在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的同时,强力打造朱丹、龙薇薇、李艳、小强这四大主持。在元宵节前一天和当天,  相似文献   

17.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18.
按市场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富余职工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这一现实进行反映和引导,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事。就企业报而言,与职工群众更为贴近,更需认真、积极地去对待这一问题。我认为目前在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报道中,有两种错误倾向要注意避免:一是“怵”。也就是不敢正视这一问题,被困难吓住。表现在报道上或轻描淡写,或闭口不言,或只写“安置”、“解困”等等。二是“浮”。也就是一厢情愿,把再就业想得过于简单。表现在报道上往往是不切实际地夸大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形:某个先进单位或个人,在一段热热闹闹的连续报道后,不久便垮了下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往往与报道的一哄而起有关,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典型报道中“热”与“冷”的问题。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去年4月,老刘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当专业户,搞商品生产,不能头脑发热图虚名。说句心里话,当初接二连三的报道,也是促使我头脑发热的一个因素。”听了老刘这番  相似文献   

20.
2005年3月29日,《新京报》刊发普通人逝世新闻的版面“逝者”版.被称为中国讣闻报道的突破。其突破点是把目光从名人和官阶,延伸到普通百姓.并由简单介绍生平,转化到特色和亮点的生动报道。之后。一些有影响的大报相继推出了这样的版面。2006年2月24日.《牡丹江晨报》推出“逝者”版面。这不能不说是地市级报纸在这一报道领域的一次探索。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