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述了《红楼梦》中"双真"形象的象征意蕴和朦胧美,阐明"双真"才是整个"《红楼梦》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相似文献   

2.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至爱。而《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则是她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张爱玲不仅从小喜爱读《红楼梦》,而且一生酷爱读《红楼梦》,她的创作与人生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有图像的历史已有三百余年,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既有"程甲本"、"双清仙馆本"、《红楼梦图咏》等传统木刻绣像,又有以上海为中心而涌现出的近现代石印、铅印图像,更有受新科技影响而产生的当下多元图像面貌。丰富多样的图像系统与《红楼梦》文本的传播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促进关系,也彰显了近现代印刷科技的革新在书籍传播领域的巨大影响,更凸显出自清中叶以来人们围绕《红楼梦》所形成的社会审美共识。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达到了清代文学发展的最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并形成了"红学"这一专门的学问。在《红楼梦》中令无数学者和看客们扼腕叹息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动人的爱情悲剧。笔者力图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揭示《红楼梦》中反映的封建宗法思想对自由人性的扼杀,以期对红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当下学界都把《林兰香》定位于清初小说,并认为它影响了《红楼梦》。但从两书的相同之处来看,这完全不符合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红楼梦》的风格,因为《红楼梦》不是一般的小说。《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脂砚斋已经指出,但绝口不提《林兰香》。还有《林兰香》的评点中已经出现了"影子说",这其实是源于道光年间涂瀛的说法。总之,《林兰香》晚于《红楼梦》并模仿了《红楼梦》,且晚清已有人持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风流"是个内涵丰富的美学范畴,《红楼梦》中先后出现55次,在不同的语境的意义也是迥然有异的。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理论,分析评判霍克斯《红楼梦》译本对"风流"一词的处理,探讨其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8.
当历史进入十八世纪,以章回体通俗小说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小说迎来了它辉煌的成熟期,其显著的标志是几乎同时出现了三部杰出著作,即《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歧路灯》。《红楼梦》以其描写家庭盛衰和爱情婚姻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小说技法运用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高度,登上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儒林外史》猛烈抨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是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着重描写的重要节庆之一。透过文化的因子我们可以发现,曹雪芹不仅仅是简单展现了明清时期的中秋风俗画卷,更是透过中秋节来塑造了诗礼簪缨的封建富贵之家,以及贾府"求圆而不圆"逐渐衰败没落的悲音和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形象。  相似文献   

10.
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作《红楼梦传奇》,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在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  相似文献   

11.
“老实”,作为一种手法,是散文之大忌。然而“老实”作为一种做人的品质.又是一个散文家必需的一个要素,真诚,不欺骗,不哗众取宠,不无病呻吟,方能以真动人。韩愈“含英咀华.闺中肆外”对其他文章文体,均能取其所长,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文体,使之具有了很高的文学性.并在长期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既有气盛言宜,浩乎沛然的一面,也有怪怪奇奇、炜晔谲诳的特点。韩愈因为“老实”而历尽宦海沉浮,尝尽人生百味,又因其“老实”,真诚、真实、真切地创作出大量以大胆率真.踔厉风发的气势,韵味悠长,真气动人的情势而取胜的作品。这些作品因其谋篇、语言以及风格多“变”出奇而泛起文海波澜.成就韩愈终为一代散文大家。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人》的创作中,曹禺成功地借鉴了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不再用奇特的事件去写悲剧,而采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了一部讽刺喜剧。二、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本性善良却不能适应生活的喜剧人物。三、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明显减缓,人物内心的冲突得到强化,内在戏剧性有所突出。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仍保留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泛槎图》是成书于道光年间的一部自传体的木刻画集,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清代画家张宝的游历人生。他在纪游过程中亲绘各地著名景观103处,并请名流文士和王公巨卿题咏,后又经张太占、刘文楷刊刻成集。考察其写作缘起和成书过程后发现,《泛槎图》的图文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正是基于图文之间的互相启发,张宝在纪游过程中不断修正叙事策略,最终在纪游路线上建构出一种宏大的龙脉景观,成为理解明清文人画家思想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北静王--宝玉的精神领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型人格的爱欲倾向使北静王和宝玉相互倾慕,结为知己.作为宝玉人格发展的参照模本、影响宝玉"情种"个性发展的精神领袖,北静王"不为官俗国体所缚"的行为方式,当出自于他特殊的心理内存,客观上也体现了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余华以一种对生存本相探索的精神来反复钻研重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在文本实验中不断追求进步,逐步达到艺术表现手法运用技巧的炉火纯青,达到艺术表现手法与主题表现契合得天衣无缝的境界,在舒缓和苍凉的氛围中展现出生活本真的美,让重复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小说中生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评论关注到的是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和暴力及其时传统主题的解构,其实余华的创作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从叙事态度、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事语言等五个方面讨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9.
《包涵心语》一书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应以包涵为榜样,深刻认识自身担负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不断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贽在《童心说》中将八股文视为能够寄寓"童心"的"天下之至文",是由他的八股文观所决定的。李贽的这种八股文观,指的主要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无须仰人鼻息、不必谨守程式以至因文害意的"场下之文"。利用这种"代圣贤立言"的"场下之文",或顺题发挥,或屈题从己,二者均可以抒发胸臆、寄寓"童心",而后者在思想史上和阐释学上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李贽以《说书》中的四十四篇八股文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寄寓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