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2.
近日,我参加了县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听评课活动,参赛的16名教师都是各镇层层选拔的优秀选手。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悟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赛课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谓朗读是阅读的灵魂。那么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对阅读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  相似文献   

4.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相似文献   

5.
孙卫芳 《教师》2010,(34):74-7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忧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一味地进行“双基”训练。条分缕析、深挖细掘的现象的确少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已成为共识。于是.课堂上始终如一地贯穿“以读为本”,一读到底:“读出精彩来”“读出感情来”之类的提语不绝于耳,可谁知道精彩在何处.感情从何而来?随着一声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段”.于是完整的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听者不难发现,不少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重技巧的指导.朗读成为点缀和附庸.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随意性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1.做好朗读示范。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听老师读”,能激起学生朗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备课一定要“备读”,教师首先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凡是要让学生“看”的部分,最好背下来,反复琢磨手势和表情,做到声情并茂,朗读才有感染力。2.保证朗读时间。教师要有计划地做好朗读安排,  相似文献   

8.
平时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老师们总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觉到……”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体会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好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读给我们感觉到各种情感或境界呢?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让老师们认识到了朗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特别是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好不热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也曾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其实,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最主要的是“读”的兴趣,“读”的要领。因为低年级学生缺乏朗读经验,不会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所以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那我们该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会朗读呢?  相似文献   

11.
每每去听课,总是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请很有感情地美美地读……”于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去读书,可读出来的仍然平平淡淡,波浪不惊。课后又常听老师说:“语文教学中难教的不是语文基础知识,而是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学生的情感挖掘出来?”可见,语文课堂要有读书声,这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共识。但是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断,也许从中可以悟出点什么。到痛的情读的仍课教础导道情课许教学选中片段一学习课…  相似文献   

12.
孙晓玲 《现代教学》2010,(11):71-71
“有感情地读课文”,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或高兴的心情读”;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看似读得“有感情”,其实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3.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音,而是要用感情去读,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情”去朗读,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老师,“书是读出来的”,“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紧扣一个“情”字来进行指导,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何为“有感情地朗读”?在很多公开课上,常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立马拿捏起腔调,“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教师一句“你读得真好!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一些老师只是空泛地让学生读出感情,或是用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归根到底要回到"读"的方法指导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大量宜于中学生朗读的名篇佳作走进教材,校园里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语文课堂由“讲堂”变为了“读堂”;观摩课更是一读再读三读,师生共读、配乐读、轮流读,各种读法热闹非凡。然而在一片喊“读”、在“读”声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朗读教学实践活动或停留在对朗读语音、语调、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的研究上,或停留在关注朗读材料、时间、次数的多寡上,过分强调“读了”和读得“多”。而对朗读的对象——文本的关注相对较少。于是,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上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对文本的理解力、感悟力、创造力却在逐步退化,以致出现了读得出美声却讲不出美情、写不出美文的怪事。  相似文献   

18.
在我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两位老师执教了《夕阳真美(》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一课,却不约而同地对“太阳慢慢地往下沉”这句话进行朗读指导。由于指导方式的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明显不一样,这激起我们对新课改以来朗读指导的思考。案例一师(:出示句子:太阳慢慢地往下沉)谁来读一读?(第一个学生大声地朗读句子)师(:在“慢慢地”三个字下面加“·”)谁再来读一读?(第二个学生再读句子。读得比第一位同学慢)师:再慢一些。(第三个学生读句子,读的语速更慢)师:读得不错。怎样把这句话读得更有感情呢?同桌讨论一下。生“1:太阳”要读得重一些。生“2…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而要开展好我们的朗读教学,笔者以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师应有感情地进行范读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导路明灯。学生听老师的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辽宁省语文教育家刘映辉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必须“教有真情”。他的课就非常富于激情。听他课的人无不被课上浓烈的感情气氛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