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4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由著名心训导师林A先生发起,由中国心训研究中心主办,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协办的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评选活动在这里隆重揭晓,袁隆平等13人登顶榜单成为心灵富豪。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的试点学校,由福建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负责支持和项目指导。通过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学习,学校认为:要绿化环境,首先要从“绿化人的心灵”做起。由此提出了“绿心工程”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俗话,叫“教学生要教心”。我想这句话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心是教学生的心。也就是注意学生心灵品德的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心还是要和学生“交心”。也就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和学生要有心灵的交流,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4.
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心的内涵涉及到审美本体论。在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的过渡期中,北方禅宗以心为根本的思想,已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修行变成了纯粹的心灵体验,这是过渡的第一阶段。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禅宗提出的“即心即佛”的命题,则是过渡的第二阶段。他们把心性自觉、心灵体验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间的自我肯定,但他们却未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心与清净心的二元分别。而南禅发展到马祖道一的阶段,他在继承“即心即佛”和般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的原理,认为“即心”即被心缚,“即佛”即被佛缚,把“心”、“佛”都视为空的。为了防止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著,他最后提出了“非心非佛”的命题,让心灵回到那“空诸所有”的恬明之境——诗意栖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因此,可以说从慧能的“即心即佛”到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转换,展示出南宗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6.
作为北宋知名的词人,秦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以其“词心”为集中代表。历来学界对秦观“词心”研究甚多。对于秦观词心的研究.一定要先从“词心”说出发。我认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出发,还是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对词心的阐释都不能不考虑到词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即词不同于传统文学形式的诗与文,乃心灵文学。  相似文献   

7.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心心交融,彼此走进;心心相背,彼此陌生。善待学生,塑造和构建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就应该要用“心”,用好“心”。  相似文献   

8.
任金玉 《学周刊C版》2014,(5):118-118
在省研修学习模块二专题中.方老师讲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我对此感触良多.方老师讲的“三颗心”,即文本作者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即文现作者、救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9.
读者心声     
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聚焦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心灵。本真的教育能够练就教师的自我成长,育出高质量的生命群体。《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3期中以“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的生命修炼”为主题的三篇文章,纯朴清新,饱含温暖,含露真情,令我受益颇多,回味无穷。不论是漆英“心灵关怀的校本策略”的分享,还是李志“以心育心”的呼吁,或者是李朝晖“心育之路”的告白,都体现着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生命交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视域整合中国美学研究,是实现古代文论范式转换和深度追求的必经之途。与西方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的心化思维对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心源”、“直悟”和“体味”来探讨心化思维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儒道文化“体仁”、“得道”的方式去考察心化思维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儒道文化对推动中国艺术尚内轻外、尚心灵体悟轻理性分析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心罚”已成为校园中需要认真对待的现象。“心罚”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相似文献   

12.
发现自己的心灵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灵。首先要建立心灵的“觉悟”。“觉悟”这个词源自佛家,意思是“看见吾心”。我们常说“熟视无睹”,“视”与“睹”就像英文中的“look”和“see”一样,并不相等,就像知识不等于智慧。  相似文献   

13.
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响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热爱你,我尊重你,我理解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热爱你,我尊重你,我理解你……”  相似文献   

14.
谈南路小学通过开展“一切从心开始”的系列活动,精心打造“开心校园”,探索学校文化建设新途径.“用心做人,尽心做事”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目标和行为准则. 学校篇:用心谋划,特色发展 1.用心教育,注重心理健康 柏拉图说“教育,就是心灵的转向”,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灵的教育,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以心本论为出发点,旨在道明由于欲望的侵蚀,而导致本真心灵的迷失与意义世界的崩溃,致而着力重构本真的心灵世界。“心“是世界的本体,也是意义世界的支柱,从而为中国人奠定了社会行为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林格先生曾经提出了“养人养心”是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观点.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质就是在“养心”,既是在养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在物欲横流、身心浮躁的当今社会,如果孩子们的心灵不被教师感应到,可以说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7.
作家声音     
《文学教育(上)》2011,(19):159-160
贾平凹说作家不能都在书斋写“穿越”2010年末,作家贾平凹亲自走访了甘肃定西地区,这块目前尚为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地方,其传统,落后,贫穷的生存现状深深触动了作家的心灵。回到城市后,他写出了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  相似文献   

18.
尽管朱子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歧通常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之别,但实际上朱子的哲学文本中亦不乏“心与理一”这样揭示心、理之一致性的思想表达。这种表达与阐释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之义紧密相关,与朱子一贯主张的“性即理”说并不矛盾,其实质含义是性理作为“所当然”规定了心灵不容自已的本质倾向性,心灵的全部活动与状态都是对此本质倾向性的实现,理想的“本心”“明德”状态与实际的“心有善恶”状态尽可皆溯源于理。就此而言,朱子之心性论也可谓是建立了一种有别于陆氏心学、从“当然”之性理出发贯通心体的“纵贯系统”与“圆密宏大之心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象征主义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美学观并将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美学特征。中西方象征主义在美的追求上是一致的 ,但西方象征主义追求的是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对应、沟通和超越 ,中国象征主义力图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心与物冥”、主客消融、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0.
当提到“根”,我们不自觉就会想到那参天大树,那纷繁芜杂的网状支体,它们支撑了大树的高大挺拔,供给了大树的枝繁叶茂。根,可谓是大树的生长源泉。于人,“根”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心”主宰着整个命脉,“心根”则是人成长的心灵根基,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心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