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英 《成才之路》2011,(5):98-I0015
日本大学医学院森昭雄教授发现,常玩电脑游戏的人,缺乏表情,自我克制能力差,大脑额叶的β波类似痴呆症患者。这位专攻脑神经科学的医学博士,近年致力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研究,却在偶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某些以操作电脑游戏为业的人,出现与痴呆患者相似的脑电波现象。  相似文献   

2.
电脑游戏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然而,最近日本神经科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沉浸在电脑游戏中,会显著降低对于正常生活非常重要的前额叶的活动能力,从而导致脾气暴躁、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日本神经科专家森昭雄教授对6 ̄29岁的男女共240人进行了研究,观察他们在玩电脑游戏前后脑电波的变化。结果发现,经常玩电脑游戏的人脑部的前额叶活动明显低下,这意味着进行思考和决定、产生理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大大降低。因为电脑游戏只是对视神经产生刺激,不用通过前额叶就直接刺激手神经做出机械反应,长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很少使用前额叶,动物性的本…  相似文献   

3.
2003年7月,日本长崎市一名12岁少年将一名3岁幼童骗至一家超市楼顶,把幼童衣服脱下后将其推下楼致死。长崎少年杀人案震惊了全日本。杀人少年K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情冷漠,表示对被害人致以歉意。经科学检查和诊断发现,“游戏脑”才是杀人事件的“真凶”。“游戏脑”一词是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教授森昭雄在《游戏脑的恐怖》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游戏脑”是频繁地、长时间玩游戏的人大脑所处的一种状态,其脑电波波形与老年痴呆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打算上大学的高中生都要参加一项考试,那就是“学生能力倾向测试”,简称SAT。SAT分数高低是大学录取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SAT考试测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部分传统上包括语法问题和测试阅读理解的段落。不过,SAT考试命题人员最近增添了一个新的题目,要求学生现场以一篇手写的作文来回答。这是一个测试写作能力的有趣的办法。不过,抛开内容不说,在这个计算机键盘时代,很少看见年轻人的手写稿。当今,年轻人极少用笔写字:学生们在银行支票上写上数字,并签上他们的名字;他们潦草地在课堂上记笔记,宽容点说,这…  相似文献   

5.
这是角川书店出版的一本日本高中教材,名叫做古典综合,指明高等学校国语科用,是经过文部省审核过的教科书。文部省审核通过的时间是昭和五十七年三月三十一日(1982年),出版时间是昭和六十二年一月(1987年)。主编是三位教授,吉田精一是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泰雄是国学院大学校长,都留春雄是京都大学教授,参加编写的还有十位,其中七位是大学老师,三位是高中老师。日本的高等学校,即中国的高中。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同伴关系、亲情关系和师生关系,不少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人际关系紧张,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针对此,作为教育者要全面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交往需求,协调各方,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沟通环境,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走向成熟。一、同伴关系的特点与沟通同伴关系是高中生的基本人际关系,他们已经从简单地一起度过时光发展到深刻的交往和内心表白。有75%~85%的同学明显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朋友,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他们对平等关系的向往,他们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而很少和父母及教师谈心。随…  相似文献   

7.
每个班都有积极活跃的孩子,他们敢于表现、乐于助人,热情活跃的他们总是吸引了小朋友和老师的关注,但有一些"安静"的孩子总是会让人忽略。他们平时很少大声说话,在集体活动中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不愿意主动和小朋友交往,他们更愿意"安静"的生活在这个大集体里,瞧!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孩子。在上课中他的小眼睛一直静静地观察老师,做题中自己静静地独自完成作业,课间自由选择时间从来不会下座位找小朋友去玩,自己静静地在绘画在纸上表述着他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文摘     
美国加洲大学的劳伦思·哈伯教授对一些幼儿进行为期十年的追踪调查,观察哪些孩子善于与成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并跟踪了解他们入学后的表现和学习成绩。结果发现,当这些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那些幼时爱与成人交往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喜欢与同龄伙伴  相似文献   

9.
图形变数字     
《家教世界》2011,(5):13-13
下面是一组图形和与之相对应的数字,请你用5分钟的时间记住它们,然后做后面的测试。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消息,在日本,很多孩子患有“游戏脑”(一种因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影响智商、情商发育的现象)。患“游戏脑”的青少年,其特征是没有表情,善于健忘。据统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玩7小时游戏的人,几乎100%有过记性不好的经历;其次,他们的感情控制能力差,游戏时易发怒,摔砸东西,全然不考虑后果;再次是大脑发育迟缓,有的小学生四年级了还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区别。日本森雄昭教授对365名青少年的检测表明,20%的人玩游戏时大脑不出现贝塔波,40%的人玩游戏时只有微弱的贝塔波,平时脑正常,玩游戏时下降。在这些孩子中,出现“游戏脑”初期症…  相似文献   

11.
回味奥运     
8月17日,我收到一条手机短信:"中国代表团金牌数已超越雅典奥运会!"开心与自豪之余,却发现自己早已记不清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拿了多少块金牌。这一次,中国军团在家门口创造了新的历史。然而,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仍然会把51这个数字忘掉。但有一些东西,会让你深深记住,并且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12.
小天 《少年月刊》2011,(11):14-15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但却把他们留在了农村家里。一年中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他们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重。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国内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调查显示,有31%的孩子因父母与其沟通交流少,导致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杜亚松博士认为,青少年情绪低落、沟通困难与个人性格有关,更与心理有关。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张海音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很少有朝夕相处的玩伴,家长也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主动去想孩子的心理沟通需要,因此与孩子交往起来缺少共同语言。张教授建议,家长不要把孩子关在家中,应该让孩子多与伙伴交流,从中学会爱家庭、爱社会,使孩子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同时,学校和社…  相似文献   

14.
简单的教育理念在苏曼培训中心学习期间,听了一些教授的课。他们上课时间很短,每天4个小时,其中翻译用掉一半时间.也就只有两个小时。他们讲的内容很少,只讲英国的教育是怎么做的,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观念,大家一听就懂。他们讲解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这是英国的教育理念,至于为什么要倡导这个教育理念,她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刘晓 《山东教育》2003,(18):44-44
一、多与同伴交往在孩子的交往中,争执、打架是常有的事,孩子正是从中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品格,懂得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同情,获得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进行“游戏约会”,每天给他们几个小时的时间交往。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如何约定时间?如何与对方小朋友的父母打招呼?何时该离开?这都是交往的基本常识,家长要适时教给孩子。我的孩子经常与同楼的小伙伴做游戏,有时在幼儿园中他们会约好:“今天晚上到我家来玩吧。”但随着同楼小伙伴“学业”的加大,这种约会就不能自由订立了,我就让孩子把小伙伴…  相似文献   

16.
残疾孤儿生活在儿童福利院这个封闭的环境里,与外界的接触少,交往的范围狭窄,许多孩子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自我封闭,怯于交往,很难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木末芙蓉花     
正杨绛先生曾在《人有个性》一文中写道,她常常分三批记住全班孩子的姓名。第一批记住的,往往是最淘气或最乖、最可爱、最伶俐的,一般是个性最鲜明的。最聪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里,因为聪明孩子比较深沉,不外露。末一批里,个性最模糊,一时分不清谁是谁,往往是班上最混沌的。我想,这末一批的,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等生"吧。可即便是最后被老师们记住的,他们也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那一个"我",是一个用自己最具个性的方式歌唱的人。也许,他们所缺少的只是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一旦有了它,他们一样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8.
我经常听到孩子们议论自己的祖辈。在他们的议论中,除了谈到老人对他们的照顾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反映,比如爷爷经常咳嗽,吵得他睡不好,奶奶好唠叨,怪烦人的,还有一些孩子很少与祖辈交往,对他们很陌生。怎样引导幼儿尊重老人、爱老人呢?重阳节快到了,我想利用这个节目对孩子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9.
陈婷 《成才之路》2014,(29):32-32
正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关爱每个孩子,是教师最神圣的使命。尤其是对那些智力不健全的或学习上有严重困难的孩子,做教师的更应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对他们关怀备至,让他们渴望幸福的心灵充满阳光与向往。在我班就读的就有这样一位特别的孩子,他身材矮小,自我封闭,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学习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从多次的交往接触中,我发觉眼前这个瘦弱的小男孩,绝非先天智残,只是他几乎不说话,桌前虽有课本,却几乎从没写过字。为什么好好  相似文献   

20.
现在,家长普遍不太重视孩子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不主张甚至害怕孩子与人交往。他们总认为,社会复杂,孩子易被人欺负,上当受骗。因此,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把他们关在家里做作业,生怕孩子出去玩会出事。这些家长,心情可以理解,用心固然也很好,但这种消极防范,并不科学。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安全”了,但实际上,不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孩子“安全”,相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却危害很大。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城市,家家几乎是单门独户,孩子与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如此这般,交往范围则更小,机会更少,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与人交往,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家长非但不要害怕,相反更要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