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隆阳区的历史沿革;隆阳区的宗教文化丰富,道教在其中举足轻重;道教音乐与隆阳当地礼俗活动不可分割;道教音乐在礼俗活动中的演出形式与规模;今天的社会里,道教"礼俗乐"兴盛的驱使。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创造了具有革命含义的红色礼俗,其以简洁为本色、以革命为指向,深刻改变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社会日常生活,尤其在延安时期增加了以毛泽东权威为核心的个人崇拜特色。在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传播的红色礼俗逐渐取代了传统礼教,重新塑造了民众的行为与观念,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作用。不过,红色礼俗并没有完全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威权化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3.
民俗活动是仪式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浙东传统礼俗仪式中,民众世代遵循固有的以锣鼓为主导的用乐方式。庙会社火、祠堂祭祖、迎神赛会、节日灯会、祭海谢洋、舞龙耍狮等民俗活动及音声技艺表演中,锣鼓不可或缺。锣鼓音声与礼俗仪式共生互动,是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景观,也是浙东锣鼓成为民间仪式音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毕节地区布依族有着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在其婚姻礼俗中积淀着浓厚而丰富的布依族思想、文化内涵,昭显着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同时其婚姻礼俗又支持、坚守、作用于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因而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体现出毕节地区布依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保障了在现代社会交融中,毕节地区布依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由此体现出毕节地区的布依族仍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程浩 《华章》2009,(16)
本文从礼俗的社会等级特征入手,分析了礼俗的社会结构特征,礼俗的社会认知特征,礼俗的社会规范特征,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茶礼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礼俗载体。尤其在古代,无论是待客、交友、婚嫁、祭祀、丧葬,还是家庭日常生活,茶都发挥着巨大的礼俗功能。茶礼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积淀。  相似文献   

7.
闽台之间同文而相习、同祖而相承、同种而相近等同质文化特征,通过岁时节庆礼俗、祭祀礼俗、人生礼俗等礼俗事象,得以充分呈现。闽台民间礼俗的规范作用和维系功能使其在两岸文化认同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出闽台礼俗文化价值,挖掘闽台礼俗文化内涵,将提升两岸文化认同,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更加稳固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8.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9.
“人情”是世俗语汇,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联接方式.人情构成了日常礼俗的精神基础,礼俗社会围绕着人情展开,人情成为了一种社会聚合的文化表象.人们在家庭与社会群体中处处以“人情“的方式建立互动关系.人情在日常礼俗中有日常性人情与仪式性人情的区别,在传统人情往来中有优先、互惠、贮备与增值、动态均衡,以及流转的原则.在当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人情在日常礼俗中出现断裂与畸变.相互关怀的温暖人情日益稀缺,而以金钱与利益为导向的“人情”却正在腐败着社会,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聚合的表征意义.如何保持传统人情固有的优良善性,发挥它促进社会团结的特定功能,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活动中,适应生产、生活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许多年节形成和成熟于汉唐时期,并传延至今。每个节目都有不同的饮食礼俗,集中反映了汉唐文化的内容和色彩。  相似文献   

11.
客家鸡歌以鸡啼起兴,蕴藏丰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客家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鸡歌创作之比兴思维与客家人丧葬祭礼中的鸡俗存在着紧密关联。客家鸡俗信的滥殇,是鸡驱邪纳吉寓意为“通过”、沟通人神之媒介与鸟信仰现实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秦风》表现了秦地风俗,具有"教训正俗"的意义,反映秦国臣下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从《诗经·秦风》来看,秦所建构的礼乐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礼乐制度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德育工作的措施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礼仪教育必须从强化基本道德教育和训练文明行为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类别学校在职体育教师的调查 ,讨论了体育教师对礼仪———体语的认知程度、态度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情况 .分析了造成现状的成因 ,并对培养体育师资的院校及在职体育教师提出了加强礼仪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县白马藏族由于久居深山,远离城市,开发迟缓,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白马藏族音乐文化样态,其传统面具傩舞“池哥昼”、圆圆舞、传统酒歌极具魅力至今洋溢着古氐遗风,承传着白马藏族文化的精魂,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逐步趋同,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发展经济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矛盾和困惑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6.
《诗经·卫风》因爱情诗居多,常被研究者指为“乱世之音”、“靡靡之音”。然而,透过这些情诗,后人也可以一窥两周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卫风》为基础,可探寻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  相似文献   

17.
古罗马诗人兼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艺》虽然创见不多,但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谐、真实、合式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当然,和谐、真实、合式在贺拉斯的美学思想中是统一的,和谐是核心,真实和合式是达到和谐的途径。从整体上看,贺拉斯的美学思想仍然体现着西方古代的“和谐”这一传统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谐音习俗是因语音相谐而形成的民俗事象,其产生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特点,因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谐音习俗.汉语方言的声母、韵母、韵尾、声调等方面都能直接影响到谐音习俗的形成.同时,谐音习俗的研究,有助于对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语音的发展演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曾获得不少的大奖,也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畅销海外.然而,这部小说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人物构建、谴词造句、细节安排以及穆斯林的宗教习俗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瑕疵.  相似文献   

20.
由于义乌小商品出口模式、特征及义乌海关职能的限制,导致海关对小商品出口监管存在监管依据不充分,监管机构职能不够完善,商品质量监管难以及商品追溯、责任追究难四大难点;认为可以采取市场交易各环节的联网管理、各部门共同参与综合治理、差异化监管及风险管理理念的强化等方法来实现义乌小商品出口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以保持义乌小商品出口长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