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篇小说《二月》是左联革命作家柔石的代表作。写于1928——1929年间。作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面貌和人情世态,塑造了一个不满现实,在人生的征途上彷徨,苦闷,最后逃避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肖涧秋。鲁迅最早给了《二月》以热情而充分的肯定,对于小说主人公肖涧秋的性格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这些,对于我们今天阅读《二月》是一个有益的启示。过去,因为电影《早春二月》所遭的厄运,连带使小说  相似文献   

2.
“左联”时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革命文学家傲霜斗雪的一段艰苦历程,所以鲁迅称这一阶段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页。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便是用鲜血来记录这第一页的猛士。他生前既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又以文学为武器参加斗争。他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学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二月》是柔石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然而多年来由于思想领域里的极左偏见,《二月》及  相似文献   

3.
《〈奔流)编校后记》是鲁迅众多各具特色的文本类型之一,在文体上,它糅合了鲁迅的杂文和抒情散文笔法,集记叙、议论、说明于一体;在风格上,体现为忧愤;从它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则呈现出犀利的论辩的、斗争的锋芒。《编校后记》突破了文体的限制,将作者的人格融入其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堪为“编后记”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当《论语》不再以《(论语〉三则》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变成了厚厚一本16开本的《(论语〉选读》时,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该怎样引导学生来学习这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5.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作品,长期被选到初中语课本中。但是,在学习这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处标点使用欠妥帖。  相似文献   

6.
《〈风〉〈骚〉比较新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典范作品,是风骚传统的源头.李金坤的<〈风〉〈骚〉比较新论>将自然生态学引入<风><骚>比较研究,实为创举.对王夫之、朱自清等旧说予以驳正,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7.
薛锁英 《语文知识》2014,(12):81-82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回忆的是一位小人物,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没名没分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保姆——长妈妈。这篇散文满含感激,深情回忆了作者自己幼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挚温馨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8.
《<呐喊>自序》提及鲁迅的回忆与梦.回忆即鲁迅的经历与体验,梦是鲁迅从未放弃的救国立人的希望.基于回忆的发酵和梦的驱动,鲁迅在十年沉潜之后再次拿起文学之笔,奔驰在新文学的最前线.  相似文献   

9.
元代南戏名著《琵琶记》(以下简称《琵》剧),在我国戏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作者,已有较一致意见。但朱建明、彭飞二同志在《论〈琵琶记〉非高明作》(《文学遗产》1981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论》文)一文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琵》剧产生于文宗天历年间(公元1328年9月—1330年4月)以前,作者当然不可能是高明。其根据是:明末清初戏曲家钮少雅、徐于室合编的《汇纂〈元谱〉南曲  相似文献   

10.
见到汤可敬教授的新著《〈说文解字〉今释》,只匆匆翻阅了《前言》、《凡例》和少平今释槁,从中可以看出汤先生为撰著《今释》是非常勤奋的,译文力求信、达、雅,注释力求简明,并参证《说文》学、占文字学的成果作出评议,确非浮泛之作,也表现了汤先生的朴实学风。价兑文解  相似文献   

11.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2.
温柔也属于鲁迅.在他的许多文章中,这种鲁迅式温柔得到了近乎于完美的体现.研究这类文章的目的在于从情感和技巧方面,以及成长经历方面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对于我们研究鲁迅文学和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来进一步解读和剖析鲁迅式温柔,理解鲁迅式温柔的墨淡情浓,以及在平易通脱中蕴藉深沉的情思.  相似文献   

1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快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2.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解说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指导学生自读本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4.
<正>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所载黄岳洲先生《〈伐檀〉〈硕鼠〉的语言分析》一文。这篇文章从文字、音韵、语法、训诂等角度对这两首诗的语言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广大青年古汉语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教材。但是,我觉得文中还有个别地方不尽妥当。为此,我从学习的角度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附以个人浅见,以求得古汉语前辈及黄先生指正。  相似文献   

15.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和(桃花扇)》用的是比较批评的模式,说明了它们的借鉴关系,《(红楼梦)里竹与梅》用了人类学批评的模式,写出了竹与梅的“有形存在”及“象征意义”。由于批评模式的不同,使得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旨的理解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较确凿的考证资料,纠正了鲁迅和他人著作中有关柔石生平的错讹。包括:生年、出生地、赴京求学及由京返乡时问、亭旁暴动时间及柔石与此次暴动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说明】“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是高中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要求之一,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剧本的核心要素,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里“宝玉挨打”片段改编成话剧剧本的写作任务。教学指导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细读“宝玉挨打”片段,对新感受进行旁批;整理概括《哈姆莱特》《雷雨》的故事情节,以此为例初步体会两种文本的不同表现方式。第二课时,通过讨论明晰剧本的写作要素,并进行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19.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出版时为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呐喊》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自序》中作者表白的"听将令",联系收入《呐喊》的小说《药》和《明天》的有关内容分析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