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多元整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这种结构的小说一方面包含几个各有内在独立性和内在自足性的叙事单元;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情节、线索等把这些单元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上的整一性。狄更斯的多元整一结构有三个特点:散而严谨,网状结构、人物中心。它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典型模式的最终形成是作者创作过程中不断选择、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作者反映广阔生活的创作目的和追求形式上完整的艺术倾向之间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狄更斯所塑造的双重人格人物分成二类:第一类双重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而第二类人格的双重性则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但与文学中常见的那种伪善型人物又有区别。进而指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有如下特点:他们性格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两个方面有较强的整一性,次要的一面受主导的一面的制约。因而狄更斯的双重人格人物总给人不够典型之感,但却更接近生活。  相似文献   

3.
解读狄更斯小说人物创造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宇容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57-60,69
全文从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解读狄更斯人物创造的方式,探求他对神话和18世纪流浪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其人物是否属于"典型"范畴置疑。神话象征手法及其神话的时空观,以及18世纪流浪汉小说故事性与平民化的特征对狄更斯的人物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与他的创作偏好相结合,如市民世界的象征性和细节化的漫画手法等,形成了其特有的同时有着缺憾的扁形人物塑造方式。  相似文献   

4.
1.人的两重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外化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人物塑造是狄更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之一。狄更斯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的分析。象征主义认为,宇宙是个大世界,人是一个小世界。借用这种说法,如果把人看成一个世界的话,这个世界便有内外两重。外部世界指可用感官直接感知的人的一切外部表现,内心世界指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内在思想、情感及潜意识、下意识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象学意识视角对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进行了深刻解读,通过分析各种人物的多重、复杂意识,进而窥探到作者狄更斯本身的多元、异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潘朝晖 《文教资料》2008,(20):21-23
在<双城记>的创作中,狄更斯让事件集中到尽可能少的人物身上,让次要人物也重复登场,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狄更斯无意创作一部真正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借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英国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人民起义提出一种警告,真正的主题是作者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真正的戏剧爱好者,他从小就对表演有关的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狄更斯后来的小说创作也抹不去戏剧对他的影响.本文从《大卫·科波菲尔》中戏剧手法帮他解决了第一人称运用中的难题;不善于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而是从人物的外在形态——肖像、语言、行为方式的描写来呈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连载小说的出版发行方式相对于读者与戏剧演出相对于观众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狄更斯小说中的戏剧技巧,从而进一步揭示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奥秘与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狄更斯带有儿童特征的创作心理在作品中的投射 ,使他小说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狄更斯的独特创作心理特征映射在他的著作中 ,使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童话式风格 ,从而揭示出他小说的童话模式 ,这正是其小说风格的本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狄更斯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人物,分析其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爱格妮和朵拉,探讨三位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并探究其原因,指出狄更斯"将经历绘成艺术"的创作路线是造成这些局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远大前程》的人物塑造解读狄更斯的创作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大前程》是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最后一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方面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腐蚀灵魂的众生面相,另一方面又对许多小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作者把自己的心境准确地投射到这些人物身上,把自己的处世哲学以艺术手段转化在作品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创作理念,也是他性格中梦想和现实双重性的显现。为我们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福斯特关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的观点,论证了狄更斯小说人物既有简单、静止的,也有复杂、发展的。由此形成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四大类型:静止中的简单人物、发展中的简单人物、静止中的复杂人物、发展中的复杂人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福斯特关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的观点,论证了狄更斯小说人物既有简单、静止的,也有复杂、发展的。由此形成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四大类型:静止中的简单人物、发展中的简单人物、静止中的复杂人物、发展中的复杂人物。  相似文献   

13.
狄更斯生活在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是一位伟大的英国小说家、评论家。他一生创作出十三部半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他成功地刻画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平凡,饱受生活之苦;他们弱小,受尽命运拨弄。在狄更斯笔下,他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分析狄更斯作品中典型苦难人物的描写,结合悲剧理论,试图对狄更斯塑造的苦难人物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有互相交错的两大结构:一是形而上的宿命结构,掌控着全书的情节走向和主要人物的命运,一是形而下的写实结构,具体叙述描写情节和人物。写实结构的构成和功能,有两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主要层面:人物关系结构是以宝玉为中心形成的类似于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以其与宝玉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在作品中的地位,人物之间的关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而故事情节结构则表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情节的变化演进。其骨干是三个互有联系的主要情节线索,而其演进的过程形成了几大情节单元。而每个情节线索和情节单元都经历了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相互之间形成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全书的总情节走向其宿命结局,呈现出群峰连绵奔簇的样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人物类型理论。认为中国古代人物类型典型的美学特征有三:一是在形神统一的基础上相对地重视人物的类型化,忽视人物的个性特征;二是追求经验性的普遍性、类型性,而不是本质规律的普遍性;三是追求古典式的和谐整一,相对地忽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揭示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有众多的复合民族国家,中国、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是多元一体、一元多体和多元多体三种复合民族国家的典型代表。这三种不同形式的民族共同体,其民族格局的内涵及形成原因有差异,这些内在因素对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狄更斯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二元对立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二元对立作为狄更斯小说人物塑造的原则而不是方法,是因为它已深深地浸透在狄更斯小说人物的内在肌质之中,不仅是人物描写的方法,而且是人物性格的构成方式。这里的二元对立中的“对立”,有对照、对比的意思,也有矛盾、分裂的意思,相异的两面性质相反,但不一定构成对比的关系,因此笔者选用对立而不是对比这一术语来概括狄更斯小说人物塑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孟冬冬 《华章》2007,(8):76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思的杰作,曾有评论认为其晦涩难懂,思维混乱.但本文从时间结构的循环、叙事结构的循环以及人物设置的循环三个角度,清晰展现了作品的行文脉络,深刻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堂吉诃德》对英国小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自它传入英国后,诸多英国文学家对它进行了模仿性创作,狄更斯笔下也出现了众多堂吉诃德型人物。狄更斯从文章的结构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将《堂吉诃德》融入了创作中同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它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0.
《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为数不多的哲理小说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影响深远。本文联系狄德罗创作的具体情况,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及狄德罗的文学典型观,分析这部小说的复调艺术特色,同时作者深入挖掘小拉摩这个人物典型的内涵与实质,试图探讨其成功的内在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