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字之线索 识字之启迪——“声符为本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传统的"六书"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人们习惯上认为,汉字中形声字的意符是表义的,声符是标音的.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对形声字进行考核的实践证明: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其中有一类形声字的构成并不是这样简单.它们的意符只不过是强调了该形声字所属的义类而已,而它们的声符却完整地体现了该形声字的本义.正如近代学者刘师培所说:此类形声字"造字之初,先有右旁之声,后有左旁之形"(《小学发微》),这些声符,正是形声字的初文或本字.认识此类形声字这种"以声符为本字"的现象,对于正确地考识字形、字义,深入  相似文献   

2.
汉字“六书”的第三种称为“形声”.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用形声的方法造字,冲破了造字的许多限制,为汉字数量上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是汉字发展的最高阶段.《说文》收录的字有一半是形声字.现在通行的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可见形声这种造字方法具有多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的多形多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形声字的概念。他认为形声字就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并选了江、河二字为例。这就是说,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标志着这个字的读音,通常称为“声符”,  相似文献   

4.
汉字“六书”中的”形声”历来颇有争议。一般教科书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均无一例外地祖述许慎义例或《说文》段注。孙雍长先生《转往伦》,本着“‘转注’造字法之所以长期末能得到正确的统一认识,症结正在于对‘形声’造字法和‘形声字’的错误理解”的观点,在建构自己的转注新说的同时,重新解释了许镇的“形声”定义,推翻了许慎的形声例字,与传统的形声说各道异趋。由于孙先生的形声说涉及到汉字的产生、发展、构形模式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所以不能不对此进行一番讨论。一、关于”形声”又例的解释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  相似文献   

5.
“转注”是在象形、指事、会意之字的基础上增益形符或声符而孳乳新字,因此它是一种造字的规律。“转注”不仅是造字规建,而且是造字法由“依类象形’过渡到“形声相益”的津梁。转注字不同于形声字、亦声字、区别字。  相似文献   

6.
“六书”的名称始见于战国,《周礼·保氏》:“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书”的分名,至汉代始见,其名序,总分三家: 班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七也。”(《汉书·艺文志》) 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周礼解诂》) 许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面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一册在介绍形声字知识时说,“‘梁’、‘粱’这两个字形体相近,又都念1iang,但它们的形旁不同。‘粱’属于粮食一类,所以形旁是米,‘梁’与木头有关,所以形旁是‘木’”。粗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过细推敲一下二字的声旁,便产生了疑问。我们知道,在汉字系统中,形声字是能产性最强的一种。《说文》所收九千多字,形声字就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文·序》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说这类  相似文献   

8.
商代形声字大致可归纳出“原创字会意兼形声”、“后起字会意兼形声”、“为借字加注形符”、“为被借字加注形符”、“表意字追加声符”、“表意字变体注声”、“独体形声”、“合体形声”等类型。形声字形符的数量在商代可释字形中已近100个,并有260多个表意字或形声字被用为声符。作为一种后起的字式,商代形声字以它特有的造字活力,曾主导并促使商代文字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在当时的可释字目中所占比率已达32%,但还明显带有不少早期的构形特征。  相似文献   

9.
“亦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一种特殊会意字的术语。意指字的某一构件既表意又表音。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娶,取妇也,从女取,取亦声”。“取”字既是“娶”的意符,又是“娶”的声符,也就是说“娶”是“会意形声”字。这些字可以说身兼两种造字法,而人们  相似文献   

10.
汉字起源于象形造字,而后是指事、会意和假借,形声造字法出现得晚些,但后来形声字却成了汉字的主体。商、周出现过一段假借盛行的时期,一字假借为几个不同的字,引起了用字的混乱,形声字克服了假借字的弊病,获得迅速发展。秦汉时期是形声字迅速发展的高峰期。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纯表音的假借字加形符,二是表形字加形符或声符,三是用形声造字法新造汉字。  相似文献   

11.
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形声之名外,又有象声与谐声之称。形声产生途径有源于假借说、象意字声化说,还有从语源学上研究之,各说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有其共同的东西存在。形声字形符声符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形符是否表意,有仅具区别符号说,有意义类属说;声符的地位与功用,有主声说、声符兼表意义说,还有声符表义的其他研究。此外,还有多形多声与省形省声的研究、亦声字的研究、形声字的记号化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六书学”,“四经二纬说”,“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和二十世纪后五十年出现的陈梦家,裘锡圭,刘又辛等三家“三书说”进行了研究述平,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形意,假借和形声,作者着重研究指出,形声造字法的形(意)符和声(音)符不是通过“加注”或“加上”得到的,而是通过假借 的方法而得到借用的,论文对形声造字法的产生提出了别议新说。  相似文献   

13.
形声构字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体系到小篆字体以后,形声字就已占到汉字总数的80%以上。因此,研究形声造字法的成因及其发展方式,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形声造字法产生的原因:一是汉字本身发展的社会诉求;二是契合于汉民族传统的平衡对称、谐和中庸的思维模式。其产生的方式主要有强化、分化和形符与声符的直接组合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论造字方法     
早在公元二世纪,许慎就归纳出了汉文字的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简称“六书”。到了十七世纪,戴震提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认为只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简称“四书”。近人唐兰创“三书”说,含象形、象意、形声三类。自许慎以来一千八百年间,从事造字法研究者众,然而在造字法系统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者仅数人而已。当前文字学著述颇多,几乎一律沿用“四  相似文献   

15.
杨树达的假借观包括“造字时有通借”和“用字时有通假”两大方面,前者指“音同借其义”、“义同借其音”、“形近借其音”和“义近借其形”四端,后者包括“同音假借”和“同义换读”两端。其中“声符假借说”为杨氏一大发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造字法.从概念上来说,每一种造字法都是明确的,但就一个汉字来说,究竟用于何种造字法.有时却难以确定.象形、指事、会意之间,有一个界划的问题,会意和形声之间也有一个界划的问题.对此,马叙伦先生在《说文解字研究法》中用力颇多,分析颇细.本文多取马先生的见解,也参以己见.  相似文献   

17.
形声字是汉字系统中能产性最强的一种字形结构,从甲骨丈的27%、两汉时期的82.3%到唐宋以后的94%以上,其比例不断增加。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比例,是由于形声字经历了四个阶段和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旧形声字、假借字和通假字为源头发展来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并不是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而形成的,往往是先有形符后加声符或者先有声符后加形符构成,这说明形声字内部形符和声符的产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汉字发展的历史证明,汉字形声化过程从先秦就开始了,并非传统认为的从秦汉开始。汉字形声化就是制造形声字的过程,用了加形符、加声符、替换形符、替换声符、改变造字法、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以及组合原来同一对异体形声字七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许慎认为汉字的起始阶段是依类象形的,这些汉字叫作“文”,其后在“文”的基础上滋生出形声相益的“字”.无论是“文”还是“字”均具有显意功能.“六书”是六种书写记录汉语语词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为一类,是汉字的构形造字法;假借自成一类,是汉字的借形造字法.汉字是一个系统.540个部首是构成汉字系统的子系统,它们既是构形子系统,又是语义子系统.  相似文献   

19.
感悟汉语     
汉字是神圣的、神秘的。仓颉造字震天地、惊鬼神。汉字的形是形形、形象、形声、形意。汉字的象是形象、事象、意象、声象。汉字造字的时候,不仅是要见出一个信号,更要见出一个符号,要见象、见意、见气。要见出镜中之象、形中之意、势中之气。因此汉语是一种感觉的语言,是一种情性的语言,每一个汉字都表达了情绪、情趣、情境、情性。形象、情状、意味和气韵是汉语表达的主要方面。你看,从“旦、朝、暮、昏”“中日”所处的位置就可以感觉到它表达的意味。又比如说“凹、凸、上、下、大、小”这些字,平整、位置、体积、感觉都被表现得十分鲜…  相似文献   

20.
三 “多形多声”说理论上的颇 “多形多声”说,违背了形符表示单一义类,声符表示单一声类的构形原则,违背了形符、声符的矛盾运动的原则,违背了形声字在时空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多层次积累的原则。 (一)违背形符表示单一义类、声符表示单一声类的构形原则。 汉字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在记录语词时,既要求用字形区别音义,又要求形体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