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人都有两双耳朵,一双向着外面的世界上,一双向着里面的世界,平常只因外面太吵,使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听不到自己里面的声音……”电视人也要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声音,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悟出受众所需.如果我们传播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那更不会是观众所需的了.在这个信息社会,一款智能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搜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电视受到强烈的冲击,早已沦为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电视人时刻要有“危机感”,分析受众心理和行为特征,化“危”为“机”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2.
北京电视台七色光栏目播放的小学生电视作文节目源于1994年的迎“六一”小学生电视作文比赛,至今已经连续开办了5年,受到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今年的参赛人数已增至5方多人。这些作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代孩子的思想感情、懂趣和爱好,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愿望、理想和思考.电砚作文既不同于记录学生生活的专题纪录片,也不同于田编剧来构写剧本、由演员来扮演的电视短剧,而是儿童影视作品中一种独特的形式。它之所以受欢迎,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童义、童声、童话、童趣。从内容上看,表现的是孩…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报道中 ,我们会发现“一致”这个词用得比较多。介绍某地谈学习体会 ,用到“一致” ;反映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 ,要用到“一致” ;报道某些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也用到“一致”。新闻报道中 ,“一致”这个词并不是不可用 ,但是要慎用。因为历史经验表明 ,认识“一致”的往往也会谬误百出。在那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年代 ,“一致” ,扼杀了人们应有的民主权利 ,“一致”成了盲从、幼稚和失去自己正常思维的代名词。那么 ,在政治环境宽松的今天 ,“一致”是否也有点问题呢?回答也是肯定的。例如闻名全国的山西省绛县法院原…  相似文献   

4.
宗戎 《视听界》2004,(5):42-43,41
目前,在中国电视片创作领域中,“平民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中国的纪录片来说,更是如此。“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几乎成了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口号。“平民化”的内涵“平民化”是一种基于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创作态度。具体地说,从节目素材的选取上,要从老百姓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纪录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在节目制作流程中,要追随生活,参与生活。创作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从美学形态上说,“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努力做到情感和观念的表达亲密无间;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在中国(?)自己的名字时,曾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剧”这个字几乎与艺术新品种电视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电影用了“影片”是指它将艺术记录在胶片上的话,那么电视艺术至少也应叫“电视胶带”、“电视带”,或借用电影的片子广意地称为电视故事片(北京已经有了一家电视制片厂)。目前,“电视剧”这个名称木巳成舟,这里暂时“入乡随俗”,但是,我们剧作者应广泛地理解这个“剧”字,把这个“剧”字赋以新的内涵。没有这个认识,往往影响作者手中素材的使用;硬要把自己手中的素材编成“剧”,十有八九糟踏了自己的素材,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电视剧按戏剧结构去搞很可能导致假。破除了电视剧是“剧”的观念后,我们的作者就会发现,手头可写成电视剧的素材一下子广阔了,写作的路子宽广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有可能写成电视剧。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总是具有自己的时代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是具有时代的思想主流。主旋律就是这样的精神和主流。所谓“民歌”,即流传在民间的人民大众的歌曲。借用“民歌”一词来说我们的电视节目,就是要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采撷、纪录、反映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围绕主旋律,唱好“民歌”,主旋律是前题、是基础。只有把握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主流,才能唱好人民大众的歌,办好办活我们的电视节目。同时,电视作为进入千家万户的现代传播媒介,它所…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视纪录片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电视机构都十分重视的节目形式。但是,在我国电视界,“纪录片”的概念一度被人遗忘了。在电视里就由“专题节目”来代替,渐渐地“专题节目”又演变为“专题片”了,即便是仍旧用“片”字,前边缀上“专题”,似乎也就成为电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从大众传播媒体的兼容规律来讲,电视这个后来者从原有媒体继承、吸收  相似文献   

8.
尽管电视是全球化现象,但它仍旧作为一种地域化的东西由家庭或国内受众享用。电视普及速度非常快,我们对于电视的经验不仅在于我们看到了什么电视节目,而且在于我们生活中如何利用电视。而理解另一种文化中对电视的使用和体验是很难的。肥皂剧这个词汇在电视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这个词在不同的电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对西方的很多学者来讲,最纯粹的肥皂剧指每天或每周固定播出的连续剧;节目以某个社区为背景,把有了结论但又永远不会结束的剧集编辑在一起。当前的这些肥皂剧有着40年甚至更多年的不间断的历史,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它…  相似文献   

9.
慎用"航母"     
孙小伟 《传媒》2003,(3):14
时下,也不知从何时、何人起,“航母”成了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最常用的词之一。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每天能够看得到。广告中有把自己比喻成“航母”的,新闻中有我们的编辑记者把采访对象形容成“航母”的,诸如《x业“航母”起航》、《xx行业打造“航母“》等。零售商业有“航母”,家电业有“航母”,餐饮业也有“航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视传播观念上的两点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新闻改革为先导,以娱乐性节目的火爆为主要特征,中国电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电视节目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栏目多样化等方面,同时,在电视传播观念上,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其中有两点突破尤其引人注意。节目时态:由“TNT”转向“NNN”时态,原为语法专用词,是指拼音文字中动词、助词等随时间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和组合规则.我们在传播学中引人“时态”这个词,是由于传播要件的组合也有了新的变化。在印刷文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前电视制作领域,“平民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不同的电视工作者,它的意义不尽相同,或者作为一种自觉运用的理念,或者是并未明确意识到、却在实际工作中遵守和贯彻的一项或几项原则。那么,电视创作中的这股“平民化”潮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由何而起,对我们当前和以后的创作和电视观念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平民化”的内涵 1.素材选择视角 “平民化”一词的意义集中在节目素材的选择上,即从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观察生活、决定取舍、抓拍镜头。不论是格调严谨的《焦点访谈》、《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容为王”这个短语也许是最近几年中国电视业界与学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之一,但到底什么是“内容为王”, 为什么要“内容为王”,内容何以为王,大家见仁见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想对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带有潮流意义的动向以及可能的趋势做出自己的表述。一、“品”——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三个时代中国电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代。与此相对应,其电视内容具有较为鲜明的不同特征。以“品”字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宣传品、作品和产品。 1.“宣传品”(宣教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电视内容主要是承载着党和政府主流价值的宣传以及对公众进行教育的功能,在新闻、社教、文艺以至体育、少  相似文献   

13.
以诺 《东南传播》2010,(8):I0001-I0001
汉文化,我们习惯了说“博大精深”,其实说多了,我们对这个词反而没有什么样的切身感受。而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发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词其实有着更深的含义时,这个博大精深的感受才会凸显出来。比如“明天”这个词。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一篇题为《爱的力量》的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故事的梗概是:本溪钢铁公司南芬露天铁矿的青年女工高凤芹,不怕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用自己纯真的爱,使一个多次被拘留、劳教的人变成了先进生产者。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篇稿子,并把它推荐给广大读者?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强调了感情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爱”。我们从这篇短文读到了“爱的力量”。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理性的力量,法制的力量是需要的,但是,同样不能没有感情这个东西。其  相似文献   

15.
“修养”这个词,“文革”中被批判过。其实修养就是锻炼的意思,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功夫,不但不应该批,而且忽视了它是要出大差子的。“文革”期间,粗野、丑恶、低劣的东西到处泛滥,不正是深刻的教训吗? 我们要做好编辑工作,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一定要讲求修养功夫。这里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宋陟刚 《新闻知识》2006,(11):64-65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第一次喊出了“打倒‘解说词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口号。因为“以词为主,音乐铺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望长城》《中华之门》《毛泽东》等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应该说,时至今日,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诗学之辨依然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试图借鉴艾伯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是生存必然形态,但“生活”二字,对1996年的我们来说却有着别样的重压──这年7月1日,《生活》栏目开播了.当我们站在新一年的晨曦里,回首这份沉重时,发现在这沉重背后,有着缕缕悲哀.因为我们明白,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而生活造适之水终日东流,我们却要从中不断地抬出有价值的闪光的东西,这实在不是件易事.事实远不止这些,我们的记者队伍几乎fo%是新手,有的连编辑机都没摸过,还有一堆足以使人急白头发的事,硬件、软件、选题、包装……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在电视家园用精神建筑抵御废墟出现,从未在…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舆论监督”这个词使用频率高了起来。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朱基视察中央电视台,和《焦点访谈》栏目组成员座谈,给了他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对新闻工作者是个巨大鼓舞。而后,“舆论监督”这个词组在报刊上、在电视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了起来。笔者也想趁这个热乎劲,将“舆论监督”一词考证一番,将它的来历弄弄清楚。说起“舆论”和“舆论监督”,不能不追溯到梁启超。因为在梁启超之前,尚无“舆论”一词的组合。在中国古汉语里,舆的本意是车厢,因即指车。《老子》:“虽有车舆,无所乘之。…  相似文献   

20.
搞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异议。若说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有人就不苟同了。其实,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告诉我们:实际生活是第一性的,精神产品是第二性的。没有第一性的创作源泉,就没有第二性的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和言论都是精神产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生活中的东西触动了你,你感受到了它,同时,又抓住了它,这就是发现。发现是创作的起点。作者对自己的发现,经过咀嚼消化,加进自己的认识,注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写出了作品。同时,“文运随时转,无日不趋新”。“时”决定“文”。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决定“文运”不断“趋新”。读者欣赏作品、阅读文章总是“喜新厌旧”的。怎样才能使文章“新”呢?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到生活中才能发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