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与拜伦齐名的大诗人。诞生于苏塞克斯郡的一个贵族之家,他六岁学拉丁文,12岁进入伊顿公学,对自然科学和哲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写诗。在牛津大学因撰写散发《无神论的必然性》被开除学籍。后因发表《麦布女王》触怒统治阶级,被迫离开英国前往意大利。著名的作品有论文《诗辩》、《麦布女王》,长诗《伊斯兰的  相似文献   

2.
雪莱及其抒情诗《西风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分析雪莱的生涯及其抒情诗(西风颂)的基础上,着重对整个诗篇和予示着最后的成功、希望且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以及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兴起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浪漫派诗人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关怀,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对专制统治进行了激烈的谴责。柯勒律治通过对比拿破仑帝国与古罗马帝国的异同,对拿破仑的征服活动和专制统治进行了抨击。雪莱则告诫爱兰尔人民在反抗英格兰压迫的同时不能重蹈法国大革命的覆辙,而要以理性的和平的方式进行。浪漫派的诗人们对实现欧洲以及整个世界的自由给予了强烈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面对生与死,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许多才子名人都对其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对济慈,雪莱这两位英年早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优美诗篇《夜莺颂》,《灿烂的星》,《阿多尼》的分析,探讨了他们认为精神永恒的“宇宙精神”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1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出生于乡村地主家庭。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1804年进入伊顿公学,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歌《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相似文献   

7.
秋天从来都是志士失志,对人生前途感到悲观,在抱负无法施展时借物抒怀的对象,所以咏秋的作品大都哀伤寂寥。但在相隔一千多年的东西方,却有两个著名的诗人借秋明志,一扫历来悲秋的颓唐。一个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诗豪刘禹锡,另一个则是英国近代伟大诗人雪莱。他们分别用自己的作品《秋词》和《西风颂》,表达了自己在人生谷底时(刘禹锡被贬,雪莱流亡异国他乡)的那种不屈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选择自由     
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是我们最大的自由。[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雪莱和徐志摩都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因个性气质、审美取向与雪莱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他很多的诗歌创作中吸纳了雪莱的诗歌创作风格,被称为“中国的雪莱”.但是这种吸纳并不是囫囵吞枣,而是以其独特的悟性和灵性进行了取舍的,因此徐志摩与雪莱的诗歌不仅相似同时也有各自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0.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one of the marvelous poetry of Percy Bysshe Shelley. In order to study the Romanticism in Shelly's Ode to the West Wind, this thesis, by studying the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shows the fascinating romantic beauty and glamour of this poetry.  相似文献   

11.
《阿童尼》是雪莱凭吊济慈之死的挽歌,其主题已超越雪莱对济慈个人情感的范畴,延伸至其对文学、社会乃至人生的见解。在《阿童尼》中,雪莱通过对济慈的哀思有意识地将诗人凝聚在一起,构建了由想象,真理与善,死亡与追忆所联结的诗人共同体。雪莱在诗中对诗人共同体的塑造,反映了其浪漫主义诗学观念和作为诗人的社会自觉,以及对历史意识的重视。雪莱的诗人共同体意识不仅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解决当代社会的弊病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的季节     
济慈(1795~1821),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他25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也是一部极富文学色彩的著作。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瓷肆,变化多端,语言魄奇多采,句法灵活跳脱,又善用巧妙的寓言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华兹华斯、雪莱及济慈三首咏鸟诗的分析比较,指出这三位浪漫诗人各自的美学观点和写作特色,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三位杰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修》2006,(6):F0002-F0002
拜伦(1788-1824),19世纪初叶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鲁迅先生大力推崇的“摩罗诗人”的代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刊2005年第5期登载了李庆坤、宋允营两位老师的《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一。拜读之后,笔有不同的看法,现谈谈一己之见,与两位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文自修》2001,(7):81-82
在晨曦的斜照中睁开双眼,我茫然无措地打量起属于我的徒有四壁的家来:家具破旧,墙皮老化,地板不平——仅剩的财富是口袋里的75美分和躺在身边的6个可怜的孩子。那是9月的一天,我的丈夫——6个孩子的父亲抛弃了我们。  相似文献   

18.
天使的翅膀     
辉仔非常自卑,他的背上有两道非常明显的疤痕,从颈上一直延伸到腰部,所以辉仔非常害怕换衣服,尤其是上体育课。当其他的小孩子很高兴地脱下校服,换上轻松的运动服的时候.辉仔总会一个人偷偷地躲在角落里,用背部紧紧地贴住墙壁。以最快速度换上运动服.生怕别人发现。可是,时间久了.其他小朋友还是发现了他背上的疤。  相似文献   

19.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抒怀的哲理性散。作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的襟怀,赞美奉献的崇高精神,揭示“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品读着这样“亦秀亦豪”的章,我们的内心始终被一种高尚的情怀、深沉的哲理所感染,我们不得不为行道树那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折服,不能不为作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理性的语言而心动。  相似文献   

20.
曹莉 《学语文》2005,(4):41-41
在这里.一位回族女士摒弃了世间一切的琐碎和嘈杂。忘却了人间的寒暑,她完全沉浸在另一个充满着爱与痛、悲与乐的世界里,让心中跳动着的音符从笔间流出,化为了文字。她,就是霍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