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九月,我应聘担任了由南昌市工交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求索》杂志责任编辑。此时此刻,我衷心感谢“扶”我当上了编辑的《新闻知识》——这位不见面的老师。我和《新闻知识》攀上“良缘”,是从一九八五年五月开始的。打这以后,我一直坚持认真阅读《新闻知识》,并在新闻工作中加以运用。如今,快近九个月了,《新闻知识》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编辑之“果”令人喜  相似文献   

2.
“在苦苦中探索,在默默无闻中追求”,这句被你摆在床头案几上的座右铭成了你热爱新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行政主官,从干事、科长、到领导岗位,你通过夜以继日的点灯笔耕,已有100余篇新闻、文学等作品见诸于报端,连续3年被济宁电视合评为优秀撰稿人,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济南军区后勤部兖州干休所政委宋灵勤。当干部科长那阵,一直爱写写画画的你,一有空就往报道组跑,向报道干事汇报新闻线索,总是被否定,报道干事说你缺少的是“新闻眼”。你从此抓住这个字眼不放,平时注重练“内功”。凡是上级的文件及中央…  相似文献   

3.
你这个人就是犟,有时犟起来连牛都拉不回来。搞财务工作那点不好,你是科班出身,况且这行又是“热门”。可你偏不,非要选择搞新闻这条路,整天去爬“爬不尽的格子”,跑“跑不完的路”。谈论起来,你还满有理论:兴趣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前提,有了兴趣加之勤奋,总会有收获的。还真让你言中了,你从事新闻报道工作4年,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用辛劳和汗水换来了欢欣:3次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两次被沈阳军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膺’92沈阳军区新闻质量“十佳”之一。你所在的某分部也曾连续4年被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工作最佳单位。“没…  相似文献   

4.
弦乐 《青年记者》2006,(23):13-13
从外地一家报社实习回来,一直想写点东西来反思自己三年的专业学习。我一直在问:新闻专业三年的学习,我究竟有哪些优势胜任媒体工作。通过实习我得出的结论是:大学这三年新闻专业的学习对胜任职场工作实在是无半点优势可言。假如这样走出校门,我想我注定会输掉这场就业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新闻讲究时效性。记者、通讯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抢”回来的新闻,编辑当然应该及时地编发。否则,那“抢”的努力岂不打了水漂儿?  相似文献   

6.
要学会"压"     
新闻讲究时效性.记者、通讯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抢"回来的新闻,编辑当然应该及时地编发.否则,那"抢"的努力岂不打了水漂儿?  相似文献   

7.
新闻宣传工作要配合、促进中心工作,这是由我国新闻宣传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工作新闻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从多年的实践情况看,工作新闻容易做,但却难以做好,难以做得让观众爱扑克,理论上讲,推都明显做好工作新闻的重要,但一到实践环节,到了要做出让观众爱扑克、领导满意的工作新闻来,很多问题,就来了,往往会令新闻工作难以下手。新闻的立足点就是通过影响受众的感情逻辑,促进理解和接受,通过潜移默化达到宣传目的,因此,如何从感情上让受新闻宣传,就是新闻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也是做好工作新闻的一个出发点,笔想结合自己的体会,着重从实践应用方面谈一些自己对做好电视工作新闻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我出身农村,在县电力局专职从事资料宣传和通讯报道工作。掐指一算,从迈出高中校门至今,新闻报道工作也搞了13年了。说感触,归结起来一句话,我就是爱干新闻这一行,是新闻报道这块园地培育了我。  相似文献   

9.
"一凡,我和爸爸已经回到老家了,你今年过年回来吗?""老妈对不起,我今年春节还是留台值班,代我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问好!"我叫王一凡,自2007年夏天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来到广东电视新闻中心后,这几乎成了春节前父母与我的固定问答。我在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广东卫视新闻》(后更名为《广东新闻联播》)栏目从事新闻后期制作的14年来,已经连续13个大年三十在值班中度过了,"加班狗""熬夜党"不在话下,"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才是真正考验。  相似文献   

10.
在雪域高原的二十七年 1959年国庆前,李珊正在阳泉钢铁公司采访,匆接编辑部来电:调西藏日报社。他风风火火赶回太原。报社领导说:“珊,没办法,顶不住”。省委书记陶鲁笳当年是太行五地委书记,武安属五地委管辖,老领导直来直去:“送去14份档案,都打了回来,人家就是要你这位名记。支援西藏是政治任务,不忍痛割爱也不行。你去吧,三年回来。”谁曾料到,这一去竟是9个“三”年——27年!  相似文献   

11.
股神     
我的父亲母亲最近不大恩爱。先是股市全盘飘红,咱爹套了五年的股票终于有出头的日子了,走路腿都打飘地去了交易所,送股加涨的赚了着实不少。一回来就朝我妈嚷嚷:“你看你看,这不是赚了么?妇道人家,懂什么!”  相似文献   

12.
1989年2月,我被派到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工作,直到1993年6月回来,在中东呆了4年多的时间。回来以后,就有个想法,我已经50出头了,应该考虑一下以后怎么办。我当时就想,既然已经在新华社干这么多年了,那就去中国新闻学院吧,给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界培养接班人,同时把自己这一生的新闻经验好好地总结一下。可是,新华社对外部当时就跟我说清楚了,说“你这个人,任何部门要都不给,必须要留下来”。于是我又留下来了。直到1997、1998年,英国威尔士大学有一个新闻、传媒、文化学院,给我一个“访问研究员”的衔,我又在那儿给他们的博士生开了一门《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3.
萧云儒 《今传媒》2006,(3X):26-26
读了薛保勤的《我在悉尼当“部长”》这本书,你由不得会说:保勤真是个勤快人,勤快真是人生一宝呀。保勤年轻干练,活力充沛,尤为勤快,腿勤、手勤、脑子勤。这些年岗位变换频频,从来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争状元。且不说,他担任《中国青年报》记期间所发表的大量的新闻作品,从他出书的轨迹就可以看出来:在团省委做青年工作,写了关于青年道德修养的《善孰调省纪检委工作,又主编了反腐倡廉方面的好几本书;主编《党风与廉政》杂志,则从战略上思考陕北生态农业建设,写了《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并拍成电视政论片,获得全国奖,几年前去了一趟日本,回来就写了一本10多万字的《现实、未来与人》,你别以为这是一般的见闻性游记,不,而是一本对日本教育状况有深度的调查报告,思考和建议都很切实。这次去了澳大利亚,又给我们拿出了这本10来万字的《我在悉尼当“部长”》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新闻摄影家,在谈到新闻抓拍技巧时,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方:“新闻摄影记者外出带不带相机呢?这就如同青年夫妻抱孩子外出带尿布一样,你准备了尿布,可能一路上都用不着;假如你不带尿布,那小孩就非尿裤不可。”  相似文献   

15.
2011年8月9日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虽然参加新闻工作时间不长,我却对这三句话深有体会.2007年10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到北京日报社参加工作,分到区县新闻部,并负责两个最远的口:延庆县和平谷区.很多人都觉得落差太大:你一个博士,让你跑农村,有点儿大材小用了吧!你是学传播学的,跟“三农”不搭界,这不是人才浪费吗?当时,我也有这方面的担心.  相似文献   

16.
贵在坚持     
我是个残疾人,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通讯员。以前,我只是爱读书,喜看报,好写写画画。自1990年起,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写作的辅导刊物,受益匪浅。从此,我真正成为一名新闻爱好者。 我受《新闻爱好者》的启迪很深,对那些名作家、名记者的“新闻生活”很羡慕,决心扎根“通讯员园地”,深入“文字病院”,进行新闻写  相似文献   

17.
在抓新闻上,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爱跑新闻发布会,爱抓大事要事,抓政治新闻;有的人爱“找领导,听汇报”,从领导的意图中找新闻;有的爱抓经济新闻,工作新闻等。上述这些是必要的,作为记者是应该抓好的,但是作为以写新闻为主的记者来说,应该把抓新闻始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尴尬与荣耀──透视悉尼奥运会期间的互联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年一次的奥运新闻大战,在今年的悉尼奥运会上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状态,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加盟。互联网参与奥运报道,在奥运历史上还是首次。或许正因为是首次,互联网这个信息时代的骄子在奥运会上的地位有点尴尬,然而它又在种种制约下努力寻求自己的生路,最后在痛苦之中终于创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荣耀。对于我们这些采访世纪奥运的传统媒体记者来说,对互联网的奥运报道态度非常矛盾,真正是“爱你恨你皆有因”。爱,是因为网络几乎将所有的奥运信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你;恨,是因为在它面前你几乎不可能有第一时间的新闻面世,至…  相似文献   

19.
导言现在,国际新闻备受国内媒体的重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纷纷以国际新闻作为提升媒体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国际新闻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媒体竞争的重要阵地。由于国际新闻资源内容丰富、获取便捷、可选性强,近几年在国内还涌起了一股办国际新闻专业媒体的热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新闻媒体在传播国际新闻时,如何呈现中国表情?这是我们传媒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重大课题。那么,何谓“中国表情”?表情者,喜、怒、哀、乐也。我们在向受众报道每天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少不了会有感情倾向。那么,你因何而喜,怒从何来,因何…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1988年第1期《新闻战线》以新的面貌同读者见面了。我们地处边疆,今天才看到。我一口气读完艾丰的《望潮随想》,并情不自禁地写这封信。读过一些谈编辑或采访的文章,但像艾丰同志把点子打在“结合”上的还不多。实际上,新闻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单从一方面去讲是说不透的,用于具体工作往往效果欠佳,而从“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