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子女教育消费:社会不平等机制的微观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教育投资不足背景下,家庭子女教育消费差异导致了家庭经济不平等向子女教育不平等的渗透,于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子女教育消费,建构出微观的社会不平等机制。现存的社会结构产生代际复制并自我强化,社会不平等转变为累积性的不平等。对此,应当加大国家的教育投资力度,加强教育的系统独立性,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性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性,抑制教育消费的家庭差异向教育领域渗透,切断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从而带来合理的社会流动,最终为和谐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期要点     
家庭子女教育消费:社会不平等机制的微观建构。在国家教育投资不足背景下,家庭子女教育消费差异导致了家庭经济不平等向子女教育不平等的渗透,于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子女教育消费,建构出微观的社会不平等机制。现存的社会结构产生代际复制并自我强化,社会不平等转变为累积性的不平等。对此,应当加大国家的教育投资力度,加强教育的系统独立性,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性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性,抑制教育消费的家庭差异向教育领域渗透,切断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从而带来合理的社会流动,最终为和谐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文见第1页)论高校管理…  相似文献   

3.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平等的生命,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永远无法逾越阶级的鸿沟,无法脱下“小人物”卑微的外套,追寻可支配的幸福。在文学的舞台,矗立着许多“小人物”的经典群像,当我们欣赏文学,鉴别人生,探讨命运,也就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正>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平等的生命,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永远无法逾越阶级的鸿沟,无法脱下"小人物"卑微的外套,追寻可支配的幸福。在文学的舞台,矗立着许多"小人物"的经典群像,当我们欣赏文学,鉴别人生,探讨命运,也就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子喻 《家庭教育》2009,(10):15-15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有别于他人的独立生命。一个人的天赋、兴趣、梦想、个性等,尽管在父母、老师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有所改变和发展,但从根本上说,这些都只属于他自己。父母的责任就是给孩子一片生长的沃土,为孩子的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让一颗种子萌发并茁壮地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6.
王秋珍 《教育艺术》2005,(11):33-33,32
曾经读到这样一段话:生命有时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也属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也属于亲人朋友,因为他们把关爱给予我们;它也属于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7.
优秀教师自古就有。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近代的叶圣陶、陶行知,再到当今的于永正、窦桂梅等等,他们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证明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平等需要修养。首席需要修为。  相似文献   

8.
优秀教师自古就有。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近代的叶圣陶、陶行知,再到当今的于永正、窦桂梅等等,他们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证明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平等需要修养。首席需要修为。  相似文献   

9.
1.名誉与荣誉 释疑:名誉就是一个人的名声.在社会生活中,要获得好的名声,就要努力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名誉和人格的事.荣誉是指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泛流传的名誉和尊荣,它是因为自己的模范行为而取得的社会组织给予的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以前的社会关系所承受下来的两性的法权上的不平等,并不是妇女受经济压迫底原因,而是它的结果。在包括许多对夫妇和他们子女的古代的共产制的家庭经济中,委托给妇女去处理的家务,正如男子获得食物一样,同为一种公众的、社会所必需的职业.随着家长制家庭底发生,尤其是随着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底发生,形势就改变了。家事的处理丧失了自已的公众的性质。它不再涉及社会了。它变成为一种私人的服务;妻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参与社会生产了。只有现代的大工业,才又给妇女——只是给无产阶级的妇女——开辟了一条参加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1.
王澍 《中国德育》2018,(22):13-14
在社会发展的维度上,教育承载了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国家认同。概括来说,国家认同就是个体承认自己属于国家族群的一分子及其身份,是个体在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方面的属于谁的归属感。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国家的世界,无论社会政治怎样动荡也无法消灭国家的概念。而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在内心不承认国家的存在,那么也无法在逻辑上推导出...  相似文献   

12.
<正>现实生活中,诸多文化经典值得我们给孩子们讲解,让他们从经典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情态,体会爱带给人的跳动的力量,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生与社会,学会把自己的爱播撒出去,最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主体责任意识。一、爱的唤醒今天我们的生活十分幸福,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安全的、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所以,我们一方面应鼓励孩子们热情地表达对祖国的爱;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国家发展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重要价值。最终让他们明白,作为青年学子,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3.
平等、独立、和谐、互惠的夫妻伙伴关系是夫妻家庭地位平等的集中体现;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和个人事务的决策权上应该拥有充分民主和自由的空间。我国是一个女性就业率较高的国家,从家庭经济行为分析入手,我们将发现家庭劳动社会化能够为职业妇女平等自由地选择生活,提高家庭地位,奠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著名人类学家塞维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平等到不平等大抵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游团—部落—酋邦进入到国家文明。而酋邦制则恰恰是部落到国家过渡中的中间环节,它既具有一些部落的痕迹,同时又更具国家的特点和性质。陶寺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物和资证。文章通过对陶寺遗址的主要发掘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陶寺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家政策能否体现平等的理想”、“政策是否具有公平性”、“政策是否能够保证实现公平”等问题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政策的公平性与个人意义上的公平密切相关,但它不同于个人公平,它解决的是国家与社会意义上的公平问题。由于现代国家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在政治法理上,现代国家及其政府被认为是一种接受全体公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它要对全体公民及其利益负责,因而,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从这样的逻辑出发,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就应该被理解为: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就是教育公平。1我国教育政策现存的公平性问题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平等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教育利益分配中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条件和发展资格认定等方面的分配的不公平。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公平归纳为四种类型:①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的不公平,如城乡之间、东部教育与西部教育的差异等;②教育政策与制度规则本身的缺失导致不公平,如电脑派位制...  相似文献   

16.
"学生"构成了教育存在的基础和全部意义,同时,他们以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生命来体验构成这个世界的精彩;而寄托着人类、国家、民族、社会、家庭无限美好憧憬的教育,成为他们全身心参与的生命活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则是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人类的希望所在。宽基教育就是在这样视角下产生的。亦即直面学生宽厚根基的教育,它是以夯实基础为准则,以创造生成为手段,以发展个性为灵魂,以铸造人格为归宿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中不平等是多么的平常,而真正的平等又是多么地来之不易.这往往不是我们忽视了平等,而是太多时候我们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刻意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并且总会固执地去寻找别人的缺点给自己以安慰.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跟上什么学校没关系,跟家庭条件没关系,跟外表长相更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接受你不可改变的事实。不管你长得高还是矮,不管你长得胖还是瘦,请记住这就是爹妈给你的生命。每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活出不同的感觉,所以,你别在乎别人的感觉,只在乎你自己的感觉。而我们在乎别人感觉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就是我们总是想从别人的眼中来看出我们自己的价值。我们常常会说,别人眼中看到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传承繁衍、社会家庭的复杂人际关系告诉我们,"家"是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的社会结构。"百善孝为先"告诉我们为人最基本的善良就是善待和孝敬自己的父母,用行动感激给予我们生命并抚养成人的人,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实也时刻警惕我们,尽行孝道需要及时。孝文化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得修养、价值观等,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尺,更是检验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传承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的政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功能论认同“自然的”社会分层,强调社会不平等就是在保证最重要位置上有最胜任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的设置。与此相适应,它坚持机会均等以及与之内在一致的结果平等的教育公平观。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不得不从一种技术一功能论的角度把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成一种技术过程,教育责任在这里也最终实现了从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和政府的逆置。这一教育公平观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其人为切断了家庭与学校的内在联系,不但忽视了教育成层过程中的权力要素,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这些权力要素,并导致产生了一种对知识的非分要求。事实上,无论知识智力、分层体系、教育机会、文化剥夺群体和社会再生产,都受制于一定的政治实践。只有从一个开放社会的要求出发,实现从机会均等到权利平等的根本转变,并重建家庭、社区与学校、国家的关系,使政府职能由控制与分配转向维权与保障,才能最终破解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