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著名张季鸾自1919年起的30年间,共撰写文章不下300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社评。因此从社评来考察张季鸾的新闻思想当为一个重要侧面。张氏的社评思想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分析:张季鸾社评的写作原则、主要特色、选题范围与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2.
"文人论政"传统从王韬1874年创立《循环日报》开始到1948年储安平主持的《观察》被封而中断,前后共75年。"文人论政"是1949年以前中国近代报业区别于国外报纸的最大特色,是中国报业的独有传统。文章主要通过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期间的言论研究,结合"文人论政"在中国报业史上的发展脉络,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时期的办报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并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有效组织国内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最终实现三民主义。中共对其也寄予厚望,对三青团采取赞助的态度。但成都"市中事件"表明,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实质是与中共争夺青年,与其提倡的"维护青年学生前途"的宗旨完全矛盾,中共对三青团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民国报人张季鸾的人生观进行概括总结,并追溯其办报实践,探讨张季鸾的人生观在其办报实践中的体现。文章经过论证确认张季鸾的人生观为"报恩主义",并通过列举史实证实了张季鸾的人生观对其办报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绘画投影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哈尔滨市和日本新县,对两地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对计算机/互联网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学生对于计算机/互联网持肯定的态度,但在不同阶段却存在态度不平衡的现象;中日学生对计算机/互联网在信息技能和实用性方面的态度是很接近的,但中国学生在情绪方面的态度明显不同于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在许多作品中都描写过战争,也在很多场合下发表过公开言论,表示对于战争的看法。我们既要承认村上良好的认罪态度,也应该看到受到民族主义的限制,村上在战争问题上,尤其是对于"受害者"这一群体及战争责任和战争遗留问题等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若飞和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是两位重要人物。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党内受到批判,王若飞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多次发言阐述对陈独秀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位革命家的胸怀,后来得到毛泽东的赞扬。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永新县初中生参加课外自主体育活动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还是有小部分学生态度不明确,有待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希望永新县加大对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自成立以来,对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经过了从建党初期的民族复活到新中国建立前的民族解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振兴,最后到新世纪和新时代明确提出的民族复兴的变化。而在抗日战争前期,中共提的比较多的是民族解放,这是中共民族复兴话语的时代表达。《红色中华》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机关报,是记录和传播中共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载体,其言论反映了抗战前期中共对于民族复兴的认识,体现了中共围绕民族解放,对民族复兴的目标、主体、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的思考和积极实践,展现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推进民族国家发展振兴的历史图像。而将《红色中华》与同时代其他报刊的比较,则凸显了中共在抗战前期民族复兴思想的特点及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话语可以理解为所有参与教育活动者之间的,对教育问题的多元的、复杂的言论、观点以及态度.教师与学生的话语是其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但两者存在差异.教师的话语表现为一种主流的观念意志、一种知识观的权威和教学行为的操控.学生的教育话语表现为无声的言语、个体性的言语和对于教师话语的依附.  相似文献   

11.
读书杂记     
略谈批评在世界上,即使是号称英雄豪杰,或才子佳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管是属于行为方面,还是属于言论方面,不会没有或大或小的过失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具体的英雄豪杰或才子佳人。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本身不是一张白纸,而要使自己成为象白纸或装作白纸一样是不可能的。不怕过失,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过失。有二条;一条是本身对于过失的觉悟,是正视它还是掩盖它;另一条是别人对于过失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正视  相似文献   

12.
姜华 《文学教育(上)》2011,(23):109-115
1926年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共同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使得《大公报》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份报纸。在张季鸾的主导下,《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奠定了独特的报格,承传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传统,将中国现代报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和一些逻辑学专著都把“模棱两可”的言论或态度看成是违反排中律的。我认为这种近乎定论式的看法大有质疑的必要。排中律告诉我们:对于针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只  相似文献   

14.
弄清楚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是写好内战史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不少人认为林肯不是废奴派,察其论据,多限于例举一八六三年以前林肯有关奴隶制的言论和政策。 事实是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前后不一。从一八六三年晚些时候起到六五年初,他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达到全新境界。因而应该把考察的目光一直推到六五年,按他最终达到的高度去作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一辈子办报的张季鸾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他曾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徐铸成说,一个新闻记者对国家的贡献,可以不亚于一个政治家。自从1926年他和胡政之在天津接办《大公报》以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为立报之本,迅速成为举国舆论的重心。1937年9月,张季鸾抱病主持创办了《大公报》汉口版,不久就发行5万份,他执笔的社评深受读者的信赖。当年11月攻陷上海、威胁南京之时,日本政府就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蒋介石提出七  相似文献   

16.
<正>舆情是反映群众态度的"晴雨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狭义上来说,舆情指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持有的普遍一致的态度和看法,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引发全民关注的社会性事件才会引发舆情,人们身边的任何场所都会出现舆情。例如,网络虚拟空间突破了传统空间在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形成舆情。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这就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中发表言论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抹黑、侮辱他人。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的态度经历过一个过程,但以反对为主,即使在西林时期表现出的认同中也显现出二人的分歧与差异。前人多对二者的关联、相似进行研究,但事实表明,随着纳博科夫艺术上的成熟,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满越发鲜明,二者在艺术追求、艺术观念上的巨大不同才是导致不满的根本原因。考察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满的具体言论,可以探寻出纳博科夫艺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间的分歧,在分歧中能更清晰地勾画纳博科夫的艺术追求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教育界有不少言简意赅的观点和提法,对引领教师的思想和推进课程改革起着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广泛的错误或部分错误的言论,或言论本来是正确的,但被错误地理解和使用。如果不认真进行辨析,将会使对教育工作贻害无穷。  相似文献   

19.
<正>一、"言论史"的提出与研究范围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言论的存在。有了文字,就有了关于言论的记载。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史学发达、史著丰富的文明国度,关于言论的资料应该丰富而详实地记载于不同时期的各类史籍中。然而,什么是言论史?相信对于众多学界同仁来说,这却是一个陌生而全新的提法。傅国涌是一位身处民间的学者。近年来,在中  相似文献   

20.
国共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的态度大致经历着由反共走向“亲共”的转变历程。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从宏观上受到二战结束之初美苏冷战背景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内战局势以及中英关系中香港问题的影响。从根本上而言,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与此间英国对华政策基本保持一致.在这种表象性的态度转变背后,英国外交政策中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