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安月人先生,擅于倚声,素有“词痴”之誉。月人词出版共计4部80卷4000首,今代词坛,罕有其匹矣。月人生于古都长安,长在三秦大地,兼得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与黄土地的苍凉厚重之养,成就了他的文学底蕴和品质个性。月人先生恰似词坛上一位想唱就唱的“人民歌手”,对词的醉心与痴迷注定了他的吟唱不会是无人喝彩的个唱。他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使命,致力于中华传统诗词的研究、创作与传播工作。他以一颗虔诚赤子的童心而“痴词”,以追攀“李杜苏辛”的豪情而“业词”,不受时尚左右,不为经济动心,几十年如一日,以情所独钟的话语——传统诗词来宣泄着他对自我的体察,对现实与理想的抒写,对人性、人情和人生、社会的透视。月人能以诗词敏锐洞察时事而发新声,为祖国的强盛和繁荣讴歌,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月人以人民群众的美丑爱憎观为审美准则,其词具有浓厚的生活醇味,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热爱阅读者并不一定善于阅读,小学生也许能说出所读书籍的大概内容,但是要他们进一步说出书中的精妙之处,恐怕就不容易了。一本好书,一篇好文,打动人心之处究竟何在,它的魅力是如何彰显的?笔者认为,只能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他们才能够细细品味作品的这些精妙之处。一、比较阅读,谈感受悟精妙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精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比较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相似文献   

3.
倒装在格律诗(词曲)创作中的作用大多是为了格律的需要,有的同时也是为了侧重,即使主要为了侧重,也须以不妨碍格律为前提,两者兼顾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赏格律诗(词曲)作品时,既不能一看到倒装就正过来理解,也要看到倒装在格律上的特殊作用,不能混同于无格律作品.  相似文献   

4.
姜夔词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运用“月”意象进行传情达意的,与文学史上同类意象的词作相比,白石笔下的“月”意象在表现思乡、怀远、哲理之思及高洁之志等文化意蕴时,独具清冷风韵。这种“冷月”风格的形成与姜夔的性格及经历、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及词作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冯达光 《广西教育》2011,(17):40-41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在任教的十多年里,我看到了不少初中生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负面影响的。一些原本很出色的学生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走偏了路:有的沉陷早恋;有的偏科、厌学;有的交上损友或混迹于不良群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中间有的曾是全校公认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6.
考察某一词牌初期作品题材、情感与词牌名称、句法、韵律之间的关系,可以体会这一词牌的音乐对词情表达所发挥的作用。《江城子》五代前无作品传世,五代时的14首感情基调哀怨缠绵,与周德清“南吕宫感叹悲伤”的论断相吻合。苏轼填《江城子》9首,在题材上多有开拓,但感情基调仍以悲凉感伤为主。  相似文献   

7.
陈维崧的怀旧,吊古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表达时间意识的方式,或者说两类不同的建构时间意象的语言手段。不少研究者倾向于从陈维崧所遭遇的历史动荡和生活变故亦即其独特的生平经历出发分析这一类作品。而在事实上,这一类作品承载着词人作为一个正统丈人的道德想象和追求。也可以说,是词人的这一文化心理而并非其人生经历从根本上影响着其词创作的时间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李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而月亮在他现存的40多首词中出现了18次。本文详细分析了这18个月亮在李煜词中的艺术特色,分析了月亮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月人先生是在长安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当代著名词人.对月人先生的自寿词作历时考查,可以感受到创作主体对于时间流逝、社会责任、生命价值的追问与思考,这其中更多是他对词的“痴”和对传统文化的“专”.尽管创作时期不同、感情基调不同,却表达了作家对词学的痴迷、对于人生的坚定、对待事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者“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评论中,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是,这个术语的具体内容,它的科学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人们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家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境界”就是文艺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有的认为,“境界”是指作品那种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有的认为,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同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美有不同的感受。同是一首乐曲,有的欣赏者会觉得它很美,有的欣赏者会认为很一般,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作品根本就不美。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是如何理解并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据了解,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解决此类问题所持的指导思想和解决办法往往是:“各爱所爱,各美所美。”  相似文献   

12.
月人词严格地遵循中国词的格律,中规中矩,是真真正正的词,被诗词界专家誉为“词人之词”。月人词是不折不扣的现代词,情真意切,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即使是农民、工人,也都能看懂、听懂。有人将其称为“乡土词作家”,其实月人就是人民词人!月人是一个数十年如一日、有强烈的词志和创作追求、不遗余力、舍花气力、词思涌流如喷的勤奋而多产高产的大词人。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作品,它所展示的时代同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具有同型同构的特点,因而其所展现的文化历史嬗变和当代社会涵有同样的问题.在此意义上,该作品可解读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寓言.这部寓言可在这样三个层面来解读从作品的整体意向来看,该作品可解读为关于传统文化之命运问题的象征性表达;从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存状况来看,该作品可解读为关于传统文化之现实人格建构的一种提问与对话;从超现实的形而上层面来看,它进一步可解读为关于文化价值的一种解构与启思.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汉文化史上最有特色的文人之一。他的思想与人格融入了儒、道、佛三教而又各臻其妙。这首词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浪漫主义及旷达思想,是苏词代表性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浩瀚的宇宙与广阔的自然界中,月是一个极富神秘与传奇色彩的意象。自古以来,它以其自身十分丰富与广阔的内涵启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艺术联想。一钩弯弯的新月,可以使诗人联想到初生与萌芽的事物,而一轮皎洁的满月则使人联想到生活的圆满以及与亲人的团圆。  相似文献   

16.
《四季》是按照十二个月的时令顺序创作而成,这十二首钢琴曲又被分为不同的种类,有侧重描绘大自然风景的,有侧重表现大场面的,还有侧重表达内心情感的。《六月—船歌》是表达内心情感作品中的代表,也是柴可夫斯基《四季》中最受大家喜爱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广为流传,还被改编为很多乐器自己的独奏曲或者乐队之间的合奏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历来有争论、至今看法不一的几个问题阐述了己见,看起来是断句和词语诠释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作品构思的理解、主题的把握,及创作背景、作者创作心理的认识.词作为一种特殊诗体,也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特征,在对词的断句和分析中,不少人忽略了这一点.故本文所谈问题,对词的分析、鉴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兵 《物理教师》2003,24(8):40-40
问题:在初中物理的声学中,常有这样的问题:人们判断碗或陶器的好坏,常用手敲敲,这是根据它所发出声音的什么不同来判断它的好坏的? 这类问题在各地的中考和全国竞赛试卷中都曾出现过,但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却有的说是“音调”,有的说是“音色”,那么,这到底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来进行判断的呢?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的美术教材《动感生活》一课中,展示了多张德加的芭蕾舞演员作品.德加一生有少数几个常画不衰的题材,芭蕾舞演员便是其中之一.在起初的教学中,笔者并不喜欢德加描绘的芭蕾舞演员,他的描绘让笔者感到困惑,在他的作品里,看不见芭蕾舞的神圣,看到的只是一些舞蹈演员在舞台背后的"偶然瞬间".笔者所看到德加描绘的芭蕾舞演员是这样的,有的在系鞋带、有的在挠后背、还有的在休息……而且他笔下的芭蕾舞演员没有挺拔、傲然的身姿,典雅、飘逸的舞步和美丽、精致的容貌,她们的面孔多半是模糊的,神情多半是倦怠的,比例给人畸形之感.笔者以为德加不是不懂芭蕾舞,就是不会表现芭蕾舞.  相似文献   

20.
对于宋代咏物词的研究,前人在情志内涵、表现技法层面发掘较多,但对于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这一具有根本意义的层面的揭示和分析则并不充分。创作姿态(即创作过程中及作品完成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为联系创作之本源与作品最终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之间的桥梁,对于咏物词的研究与阐释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层面出发,对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宋代名词人咏物词之创作姿态进行概括、提炼和阐发,可见宋代咏物词创作演进轨迹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