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周萍与《雷雨》的戏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薛会玲 《学语文》2002,(2):18-18
《雷雨》中,周家大少爷周萍似乎不为观众所注意。确实,如作者曹禺所说“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为什么呢?因为其“性格又是复杂的”,周萍的性格究竟怎样复杂,他身上是否具有悲剧因素,让我们进入剧本去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被称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主人公周萍也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让研究者着迷。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周萍进行评析,得出周萍的罪恶感既来自于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又来自于他对乱伦禁忌的触犯这一结论。同时,通过分析又认为周萍的性格的塑造与曹禺本人的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雷雨》中的周萍,学术界历来对他的评价不一,就是作家曹禺本人对周萍的看法也前后不一致,但周萍这个人物形象是丰满的。在整个剧中,周萍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从其主线和爱情纠葛等多方面来判断,他既是一个逆于、孝子,又是一个骗子、孽子,可塑性强,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专题节选曹禺《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和周朴园无意中在周公馆重遇的故事,作家高超的情节设计技巧、深厚的语言功底、饱满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侍萍未及相认的儿子周萍让人既觉可怜又觉可嫌。他在和继母蘩漪的感情问题上是个典型的“三不”男人,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他的这种既暧昧又缺乏责任感的态度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蘩漪的人生悲剧,由此又像一个火药引子一样引发了鲁四凤的人生悲剧,以及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他的畸恋人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周萍痛苦的生存体验分析,揭示出了《雷雨》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在那个夜晚,雷电交加,三十年来这个大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彻底爆发。《雷雨》中的人物情感错综复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地风起云涌的娱乐选拔赛络绎不绝,演绎了一幕幕"麻雀变凤凰"的轻喜剧,想飞上枝头的普罗大众似乎通过娱乐走进了一个"神话"世界。这种娱乐美其名曰"艺术",掀起一拨又一拨的热潮。然而,穿透这些夹杂着泪水和欢笑的感情攻略,我们可以看到,制造出来的娱乐事件充其量只是一种商业工具而已。  相似文献   

9.
《雷雨》自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评论不一,观点多样,即使是对《雷雨》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周朴园”说、“蘩漪”说、“周萍”说、“神秘力量”说、“命运”说、“雷雨”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着对剧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周萍痛苦的生存体验分析,揭示出了《雷雨》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禺处女作《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令人心酸。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这可能是作者的用心所在,然而在这些不幸者的画廊中,周朴园、蘩漪往往成为舞文弄墨的热门,究其原因自然是由于扮演的角色决定的,因此,作品中并不显赫的周家公子周萍往往被人忽视,其实,周萍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其性格也较复杂,要认识周萍其人,必须从与他关系密切的周围的一些人入手,从与这些人的交往中来了解其性格特征。在剧中与周萍关系最为密切的,即能衬托表现他性格主导面的人物有三个:一是他的父亲周朴园,二是后母蘩漪;三是女仆——后来的情人四  相似文献   

12.
詹万生 《中国德育》2004,(10):75-75,80
翻开尚晓梅的书稿,“让生命灵动”五个字映入眼帘。我立刻被这本书的主题词或者说是核心概念吸引住了。“让生命灵动”,多么鲜活的、富于灵性的、充满活力的、蕴含丰富情感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作为教育理想,“让生命灵动”是一个青年教师从心底涌动、喷薄出来的对教育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的灵性之光;作为教育理念,“让生命灵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周萍痛苦的生存体验分析,揭示出了<雷雨>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悲剧的戏剧,悲剧的人生"代表这一悲剧特色的无疑是《雷雨》这部作品.《雷雨》带着它的悲剧色彩走向了世界,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戏份儿多少,都能够表现出他们鲜明的个性,性格复杂而形  相似文献   

15.
于丽华 《中国教师》2014,(20):62-63
<正>《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以往对这部剧本(节选)的学习一般习惯用课本剧、现场表演、模仿对话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话剧的理解。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而言,此体验活动很容易停滞在"浮光掠影"的喧嚣里,而忽略了剧本语言的品读。《雷雨》中包含了很多"门"和"窗",如果细心品味,就会发现这些"门"和"窗"蕴含丰富,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多加留意,推开"门窗"对话《雷雨》、深读《雷雨》,抓住对"门窗"的解读来照亮  相似文献   

16.
《活着》中,余华通过对富贵一生经历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命观,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幸,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人生总有几次漂泊,流浪,在途中不仅能收获美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感悟。艾芜先生的《南行记》以他自身亲历边陲之地的游行为底蕴,展现了一幅风景瑰丽奇幻,人物潇洒不羁的南疆风俗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读喻大翔的《用生命拥抱化——中华20世纪学散的化精神》(人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一看是研究散的,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会不会还是这一套呢?打开书,我们就完全被严密的体系建构和逻辑论证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之后,觉得长期以来散尤其是学散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生动刻画出一位真正硬汉的形象,在圣地亚哥形象塑造上,作者为这个人物灌注了两种不同的生命伦理观念,从而导致了人物在生命伦理观念上的混乱。圣地亚哥身上既有对个人力量的崇拜,也有人类社会中的温情伦理。两种观念的混淆,从而诞生了圣地亚哥这位生活在伦理夹缝中的硬汉,本文就将从生命伦理范畴对《老人与海》和圣地亚哥形象进行浅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