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经典传世家训《了凡四训》成书至今已逾四百多年,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教化意义仍被视为当今德育和行善的名家典范。书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强调了人要把握自己的命运,通过"立命"、"改过"、"积善"、"谦德"之后自有福善无尽。《了凡四训》不仅是一本家训,更是普世的劝善书,对当今时代的道德培养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要坚持"损益之道",追求阴阳平衡,一方面要"惩忿窒欲",另一方面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具体来讲,一是要养身,即"慎言语,节饮食";二是要养心,即"惩忿窒欲",心平气和;三是要养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仁者寿".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人们养生或对建设健康中国来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恓惶”一词只能训释为“悲伤”、“可怜”,而绝无“恐惧”、“惊慌”之意,《辞源》、《辞海》等辞书析字为训,将该词训释为“悲伤恐惧”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一首自叙式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揭示,也是屈原心灵世界最生动的写照。本文对诗中“吾”的心路历程作了梳理和分析,从其心理活动过程来看,较大的波动有八次,内容顺序如下:条件优越,自负不凡;纯洁高尚,遭遇不公;回家遭训,被迫出走;虚设幻境,倾诉心声;“求女”为喻,以通君侧;占卜决断,指点迷津;昆仑寻根,往而复返;先贤召唤,舍生取义。将其全过程贯穿起来后就能看出:《离骚》是屈原悲剧性人生道路上心灵历程的吟唱。千载独步,无可比象!  相似文献   

5.
《了凡四训》是袁黄教导儿子袁天启的四篇家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教化意义仍被视为当今德育和行善的名家典范,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培养和人生观念的转变仍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毛诗诂训传》蕴含着丰富的语法观念,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语法的认识水平。这些语法观念涉及的范围很广,其表现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充分认识《毛诗诂训传》的语法价值,对汉语语法尤其是语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宋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旨在教诲儿子司马康崇俭养廉,力戒奢靡,使“清白”家风世代相传。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则从交友待人、家居治学、经商谋划和从政识才等角度,全面阐述了处事修养的准则。两者都闪烁出睿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同训是《尔雅·释诂》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训释方式.但是,所谓的"同训"并不是如字面上所讲的"同义互训".有的"同训"是利用释词的一个义素来解释一组被释词,有的"同训"则是利用释词的几个完全不同的义素来解释几组被释词.由于同训方式的不同,这些被释词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9.
《尔雅·释诂》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同义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共同义位,不是同义词关系。借助现代语义学的理论,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有无共同义素存在为标准,可将非同义训释划分为两类: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词义内部联系,二者有共同义素存在;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词义内部联系,即二者无共同义素存在。第一类非同义训释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古代训释的目的在于“求其同”,寻找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词义内部的相同相通之义;第二类则是古代训释不科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词语训释和俗字辨识张鸿魁笔者《金瓶梅‘杠’字音义》(载《中国语文》1994年3期)一文,提出了由义及音、参考字形、往复推求的训释方法。有人误会我们的意思,以为这有背于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的原理和清儒循声求义的科学方法。这是误解。我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保定市古城东南,有一处明代祭坛遗址,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它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进行过维修。明清两代,在这里进行对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的祭祀活动。祭品和祭祀礼节明、清有所发展。所供奉的物品从早期几只牛羊猪等牺牲到除牛羊猪之外的玉帛、各种谷物,种类随着朝代的推进也越来越丰富,对牺牲及祭物等的规制也越来越明确。祭坛的祭祀活动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晚明时代的劝善运动中,阳明将目光关注于下层社会秩序如何重建,他利用谕俗文等形式,强调劝善惩恶应双管齐下,通过记录彰善、纠过的道德手册以改造民风;与强调良知自律的心学主张不同,阳明强调在道德行为的背后自有神明诛殛及余庆余殃的果报规律存在;为实现端正人心、安排秩序这一心学理论的终极理想,可以充分利用戏子等通俗文化以激发起人们的良知,通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因果报应,秋毫不爽的果报思想是极易感化人心的。心学与劝善的密切结合充分表明道德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正提上议事日程,而德福如何一致应是儒学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书法家。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狂草笔力雄键 ,结体险峻 ,节奏强烈 ,个性鲜明。他高举改变书风大旗 ,以挽救明末书坛由婉约尚姿渐至媚俗的颓风 ,卓然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统治势力的加强,清统治者着力开拓的“苗疆”主体,相对于明来说,向西南腹地推进更深,苗疆主体在明为湖南湘西,而在清,主体所指越过湖南湘西,延伸至贵州。清王朝在苗疆大力发展义学,其目的一是“振兴文教”,实行基础教育,使苗疆地区与中原“一道同风”,推行所谓的“教化”政策;二是开科举之门,准予苗疆士子、苗生“一体应试”,并利用“田字号”边额制度,保证一定名额的苗族知识精英层进入中原王朝的官僚系统,借此沟通苗疆与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联系,加强对西南腹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5.
才子佳人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它大量、集中地产生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时之间十分兴盛,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出现的原因而言,明末清初大量存在的才子佳人小说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央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传统,作家心态以及地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朝末年,由于努尔哈赤的女真兴起于东北,使得中朝间途经辽东的陆路交通线受到威胁而中断,关闭了多年的中朝海上航线得以重新开通,从此再次成为中朝两国使节往来的主要通道,直到清朝亡明之前。期间,朝鲜使臣李民宬和赵濈所著的《朝天录》详细记载了中朝海上使行往来的路线,并对使节到达燕京后围绕仁祖反正展开的交涉活动做了实录式的描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考察明朝万历皇帝时期党争的起源,应该从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中国政治传统里允许官员上书议政,此外,万历帝亲政之初也刻意开放言路,从而为党争提供了言论空间;另一方面,从明代中期就开始形成政治集团之间勾结言官的斗争,这种情况延续到万历朝,并且皇帝和内阁无力压制官员议政,皇帝怠政,不能及时解决争端,内阁拉拢分化言官,挑起党争。  相似文献   

18.
明王朝经营西南,苗疆成为连通湖广和云南的腹地,因而打通并护卫湖广至苗疆而后至云南的通道,成为明经营西南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明王朝设置边墙,是管理苗疆的重要举措,更是拱卫湘黔驿道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暖泉镇位于河北省蔚县西南部,西邻山西广灵县,是蔚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暖泉设镇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元代,至明清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三堡、六巷、十八庄。如今在暖泉镇留存着许多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碑刻,通过对碑刻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对这一时期暖泉的商业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儒家关于修身与治国二者关系的思想内容的历史演变及其特色,认为先秦儒家就已出现身国共治思想,但并未寻找本体依据。两汉以天为外在依据以修身治国,唐朝儒生开始尝试从心性论的角度探讨身国共治,宋明理学把外在之理寓于性之中来谈身国共治,明朝心学达到身国共治思想的最高形态:即身即国,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体现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逐渐本体化,并最终达到即本体即工夫境界的历史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