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在12亿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着2008年奥运会能在北京举行、全国上下为申奥倾尽全力之际,我得到消息:即将卸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开始了他的“告别之旅”,即将访问我所在的城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相似文献   

2.
周阿堡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27-28
2001年7月13日9时30分.5个申办的候选城市开始陈述。北京排在第4位,前面依次是大阪、巴黎、多伦多。  相似文献   

3.
上海优秀中学生忆起往事感奋不已 春雨绵绵,扯不断,落不完.街道边的悬铃木绽开了鹅黄色的嫩叶,尽情地沐浴着春雨. 2006年3月,刚刚如愿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的我的侄女李文漪,又幸运地被评为新世纪上海十大优秀中学生,真是双喜临门.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是我们对友好的外籍人士的通称,但一般说来,这个称谓仅在政界和外交界使用.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其知名度并没有普及到“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但是,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中国,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十数亿中国人都对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头有深刻的印象,并给了他一个比“好朋友”更显尊重的称谓——“萨翁”,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上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6月的北京档案珍藏展上,北京市档案馆藏的两件展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各大媒体对展览的报道也无不提及。一件是刘淇市长向国际奥委会总部递交的中文的《北京市承办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申请书》,另一件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于2001年7月13日签署的《申办城市纪念证书》。经过求得北京市档案馆有关领导的同意,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两份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6.
在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上,有"中国奥运收藏第一人"之誉的收藏家赵晓凯所收藏的"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手稿、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1届奥运会时使用过的药箱和中国体育代表团为参加第14届奥运会举行篮球义赛时获赠的锦旗这三件"国宝",受到萨马兰奇、国际奥委会官员、中国奥委会官员和中外参观者的注目,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冯建中称:"这是1949年以前中国三次参加奥林匹克大家庭的珍贵记载,是中国奥运史上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10,(16):76-79
4月21日,全中国为玉树哀悼的日子,远在西班牙的萨马兰奇也溘然离世。这个“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去世的消息在中国引发了集体性的深情悼念。在他21年的任期里他和他率领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起遭遇了世界激烈变动的21年。中国,也恰逢其时地在与时代的共振中,与这个盛会和这位西班牙老人,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唏嘘的传奇。  相似文献   

8.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零9分,北京申奥成功。多少纸媒争相发出了挥洒红色激情的"号外"!报业心跳一时加速!职业报人们更是对7年后的奥运,对几千亿的奥运广告大单  相似文献   

9.
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最近写道:2008年8月,北京与全中国人民将邀请世界各国人民欢聚一堂,共贺奥运盛事。这一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在百年前即追求的梦想,那就是看到他们祖国成为奥林匹克事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22点15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闭幕式上高度评价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开辟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的新纪元,是中国乃至世界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  相似文献   

12.
<正>近8年,26个国家,47座城市,一段梦幻一般的奥运之旅,他将"中国故事"带到世界各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他点赞。故事的起点是2007年6月,侯琨大学毕业,作为第13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志愿者,他与奥林匹克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段近8年的奥运之旅2012年1月1日,侯琨开始了一段奥林匹克环球行。  相似文献   

13.
圆满落幕的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世界的高度赞誉.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闭幕式上用“无与伦比”一词表达了对北京奥运会的充分肯定。中国在奥运会中所展示的组织运行水平、服务质量、开放姿态、热情友好与合作精神这些构成中国新形象的重要元素首先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注册与非注册记者感知到.继而向世界广泛传播。全方位的媒体服务可圈可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营造良好申办氛围,接待好评估考察团 2001年2月,国际奥委会组织评估团对申办城市进行考察。迎接评估团的考察是申办中的重要一环,是国际奥委会在阅读申办报告基础上对北京的一次实地了解、实地验证,也是我们对北京的一次现场介绍。评估团的看法如何,是决定北京能不能入选、能不能胜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5.
假如我再是大学一年级生,我一定不再工作那么长的时间。过去我在书本上费去的工夫不少,但取得的成效不大。我往往心思不够集中。我的不少同学——我自己也是一样——往往工作前准备的时间太长。他们一书在手,心思却已跑开,不是望望窗外浮云,就是看看街头女郎,而这工夫却自以为是在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16.
话语     
《新闻世界》2008,(9):3-3
“这是一场难以忘怀和令人感动的开幕式,是对北京奥运会想象力、创造力和活力的赞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相似文献   

17.
18.
《新闻记者》2008,(9):40-40
8月14日上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到设在奥委会主新闻中心内的新华社奥运新闻发稿中心,了解新华社作为北京奥委会东道主通讯社和国家摄影队.对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新闻报道情况。  相似文献   

19.
精彩陈述 每个申办城市都要在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上作陈述报告。按照规定,每个申办城市陈述一小时,其中讲45分钟,15分钟回答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是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唯一的一次当面听取介绍北京,当面提出问题,犹如面试,既有“答题分”,又有印象分。这是赢得申办、赢得选票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奥运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北京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近,每一个中国人正在翘首以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奥运火炬手,我觉得除了我们应该关注奥运的赛事和中国队的战绩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奥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