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去年初冬走了范敬宜,今岁初秋又走了马达——这是一位比范敬宜更老的老报人.当范敬宜摘掉“右派”的帽子重回辽宁日报当记者的时候,马达受命出任“重灾”之后文汇报的党委书记兼总编辑.新时期的文汇报是从马达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文摘     
范敬宜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这两者是统一的,不要把它对立起来,作为一张党报来自上面的“规定动作”是永远有的,而且我们一定要努力完成好。完成“规定动作”并不排斥记者有个人的视角、风格和特色,“规定动作”也并不要求写成千篇一律、干报一面,妨碍记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我们也提倡记者做好“自选动作”,这往往是记者更有兴趣、更有研究、更有个性的选题,自然也更有可能写好。(摘自《新闻出版报…  相似文献   

3.
今年初,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送给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一条幅,上书“求阙”二字,并附嘱言:“阙者,空也,缺也。希望你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经常查找自己的不足。只有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缺’,才有不断进取的愿望和动力。”范敬宜先生已年逾古稀,王慧敏年近不惑,范敬宜先生的条幅及所附嘱言,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对年轻新闻工作者寄予的厚望。“求阙”的“阙”,范公在嘱言中解释说:“阙者,空也,缺也”;“求”是寻求、研究,“求阙”即查找不足。那么记者的共性之“缺”主要有哪些?就目前看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为数…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另辟蹊径,写出“奇之极、新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报道角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老报人范敬宜早年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记者时,有一次和另一名记者下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睡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范敬宜问随行的同事“发现了什么新闻?”,同事一头雾水:昨晚一觉睡到天亮,中间没有人过来打扰,何谈新闻?范敬宜笑答:“这就是新闻”。他抓住这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  相似文献   

5.
新闻悟性是记者对新闻工作的一种独特感悟。有无新闻悟性是衡量记者优秀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著名新闻学者范敬宜曾经说过,“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6.
王乐群 《青年记者》2002,(11):29-29
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 “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激情对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实,要想做好新闻工作,不仅仅记者需要激情,编辑同样不可缺乏激情。  相似文献   

7.
重视研究新闻业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研究新闻业务范敬宜《业务卷》由“记者思考录”、“编辑经纬”和“经验与探讨”三部分组成。这些论文,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出现的新问题,积累的新经验;反映了人民日报以及其他新闻单位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8.
滕礼 《当代传播》2000,(4):52-54
范敬宜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报纸总编辑中最为突出者之一。范敬宜 ,苏州人 ,195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他自己说 ,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要数1969年去辽宁最贫穷的建昌县插队和做农村调研工作的10年。他亲眼目睹农村生产力遭到最大破坏 ,而报纸上却在连篇累牍地宣传到处“莺歌燕舞”。当时他就有一个心愿 ,有朝一日要是能回到新闻工作岗位 ,一定要为农民、为农村基层干部讲实话、讲真话。范敬宜曾说 :“我切身感受到改革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只有立志改革 ,才有前途。…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戏路子”要宽(等六则)范敬宜1996年8月7日今天一版头条《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特写《祖国感谢你们》以及压题照片,均出自王霞光同志一人之手,辛苦自不待言,即就记者一专多能来说,也是值得倡导的。我一直提倡记者的“戏路子”要宽。这个“戏路子...  相似文献   

10.
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智囊中知识存量知多少同样是记者,论知识存量确有多寡之差,“贫”“富”之别。早在50年代,新闻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  相似文献   

11.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新闻实践中,范敬宜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观。笔者从如何发现和采访新闻、如何写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养等方面,把范敬宜的新闻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范敬宜是个大记者。作为一名大记者,他写的小新闻同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小中见大,从中透视出新闻写作乃至把握报纸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的智慧。建国46周年前夕,我们在人民日报一版上,看到了出自他笔下的小新闻,全文如下: 过去统计“有”现在统计“无”  相似文献   

13.
开卷有益     
很希望我们的每一期杂志都能让读者觉得“开卷有益”。在范敬宜同志再次成为“新闻人物”——“重返”新闻界 ,出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之际 ,我们读到了他在清华的一次演讲 ,感觉获益匪浅 ,本期特予刊载 ,以飨读者。“如果有来世 ,还是做记者”,这样的肺腑之言 ,充分表达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深沉之爱 ,以及无比敬业的精神。他通过生动的经历所讲述的道理 ,真诚、实在 ,意味深长 ,耐人咀嚼 ,尤其值得我们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认真一读。这期发表了一位读者对新华社一名记者的批评。尽管我们知道 ,如此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是极个…  相似文献   

14.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眼中时时有新闻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范敬宜认为,第一,记者要有全局观念。不了解大局,只是一个文字匠。胸中有了大局,就会有比较…  相似文献   

15.
华子剑 《新闻记者》2002,(11):40-40
新 闻界不久前传出的两则消息荡起涟漪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原总编辑范敬宜 ,双双被请进我国两座最高学府 ,分别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请注意 ,院长的前面没有“荣誉”或“名誉”之类的头衔。邵华泽、范敬宜成为新闻学院的“当家人”当之无愧。这不能说与他们的社会声望无关 ,但社会声望并非仅仅来自他们曾经担任的职务 ,更多缘于他们在新闻事业乃至其他领域的建树 ,包括理论上的贡献。两所新闻传播学院都有志向国际水准迈进 ,并不需要高官显要来“撑门面”,而需要专家学者来“掌门” ,邵华泽、范敬宜正是有着丰…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经济日报在新闻摄影方面很有起色,新闻界的同志称赞它走在全国兄弟报纸的前面。人们不禁要问,这家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为什么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呢?经过一番了解,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除了该报有一支精明强干的摄影队伍外,还与重视并且抓住新闻摄影不放的总编辑范敬宜有很大的关系。总编辑范敬宜曾和编委们商量好;好的新闻照片要不惜版面,突出处理;报纸头版照片要经常保持在四栏、五栏宽的篇幅;好照片可以放大到六栏宽,以便充分发挥新闻照片真实、迅速、引人人胜的作用。范敬宜对摄影记者反复强调:记者要“沉”下去,到“深水”里去抓“活鱼”,也就是到基层第一  相似文献   

17.
1979年5月,正当社会上刮起一股怀疑,否定三中全会精神的冷风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为题,转载了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写的述评,并加了编者按,提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象《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范敬宜同志是个什么样的记者?他何以能在那种情况下,写出这样有针对性的报道? 双脚站到了坚实的土地上范敬宜是辽宁日报农村部主任,已年过半百,还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提起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是很有一番曲折的。他195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东北日报(后改为辽宁日报)工作。在新闻工作中,他很快就显露了才华。不幸的是,到了1957年,在一场急风暴雨中,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新闻工作岗位。1961年后,他虽然也曾回报社工作过一段,但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就又和许许多多干部一样,被送到辽宁西部一个贫困的山区——建昌县,插队落户去了。“总以为被丢进大海里淹死了,结果双脚却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们在忙着报道别人脱贫致富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一下自身的脱“贫”致“富”呢?笔者所说的贫富,并非指口袋里钱财的多寡,而是指大脑这个人体“智囊”中的知识存量。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智囊中知识存量知多少同样是记者,论知识存量确有多寡之差,“贫”富”之别。早在50年代,新闻界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作为一张党报,来自上面的“规定动作”是永远有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完成好。但“规定动作”并不排斥记者有个人的视角、风格和特色,做好“自选动作”。 范总的讲话至少给我们两个启示:一个是在完成上级指定的“规定动作”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在谈到记者的职业时曾说过: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