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基层采访,遇到一些老通讯员,真是无话不谈。闲谈中有位通讯员拿出一叠影印件气愤地对我说:“可耻呀!有人冒名把别人的文章窃为己有上报。”我接过影印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其中有一篇署名“微文”的,是某报总编辑的笔名。据说此盗窃者被揭穿后,一面狡辩,一面求情。也有人竟以“家丑不能外扬”为他庇护。其实,此类现象并非个别,报刊上常有揭露。但未被发现,至今仍在干着抄袭、剽窃行为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近一年多来,我发稿虽不多,但几乎篇篇都命中。有人说我写稿扎实,把握性大,我想,这大概也要归功于我的“资料库”和“信息网”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通讯员,没有自己的资料库是不行的。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写作技法外,我想,资料库恐怕就成了通讯员的一大“资本”。我的资料库包括:  相似文献   

3.
通讯社可以向全国发通稿,通讯员为何不能“一稿多投”?有人认为“公开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希望知道的人愈多愈好。对此,我完全赞同,因为它符合实际。常见新华社发一条重要新闻,全国大小报无不转载,那么下面通讯员采写的重要新闻为什么就不能一稿多投呢?高亚非  相似文献   

4.
“你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好写?”有人这样问过谢德选。因为他,只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一位车间主任。“和众多业余通讯员一样,我也曾因新闻采写范围的局限而困扰过。但我不甘受困,左冲右突,总算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闻殿堂的路子。这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近,我们进行过一次自由式的笔谈。他说基层业余通讯员比起专业记者来,有不足之处,也有优势: 一、基层,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焊接点”,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有的通讯员常说“无题材可写”,我在这里提供上中下三策。 上策:从现实生活中捕捉。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有人捕捉住了,有人什么也捕捉不到。说“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也好,“身边到处都有写作题目”也好,那都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的,只有“看准”并“抓紧”的人才会抓住东西——找到值得一写的东西。 这里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捕捉意识,即抓素材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7.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8.
我做通讯员工作时间不长,但已在中央和地方有关新闻单位发表了一批新闻作品,特别是近3年来,每年发表文章均超过百篇。 凡是做过通讯员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体会,要想在新闻战线上有所建树,有所成绩,就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勇于自我牺牲精神。 做通讯员工作与干其他工作一样,也存在一个事业心问题。也许有人会说,通讯员工作是业余的,无所谓事业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10.
说到捕捉新闻线索,不仅基层通讯员犯难,即使专业记者也觉得“头痛”,不过,相比之下,基层通讯员则更有苦衷。基层通讯员相对来讲,消息闭塞,可供参阅的文件、资料甚少,难以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上级的最新意图,缺乏新闻创造活动的理论“指南”;另外,基层通讯员大都身处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观察问题往往“点”上的东西多,“面”上的东西少,难以认准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12.
元月初,我莫名其妙地收到编辑部寄来的一份《新闻知识》(后来才得知是县电台为骨干通讯员赠订的)。我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翻阅起这本杂志来。翻着翻着,被她吸引住了,竞错过了吃午饭时间。此后,我每月初都能按时收到《新闻知识》,并且每次都是从头至尾无一遗漏地阅读。个别篇目反复玩味。说实在话,我对其他刊物,大多翻翻篇目,拣重点的才浏览一下。《新闻知识》成了我离不开的朋友。我特別喜欢阅读“通讯员经验谈”。自己虽已写稿多年,但有时投稿不中便产生搁笔的念头。当读了与我有同样境遇的通讯员的经验时,被他们那种“不辍笔耕”贵在坚持的精神所感动。是啊,就是记者也难保每投必中,何况我们这些业余通讯员。没有爱心、恒心、信心,就不能成为优秀通讯员。于是,我又拿起了笔。通讯员的采写体会,为我提供了经验。可以使我在采写时少走弯路。几年来,我共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稿件70篇。现在,稿件命中率在90%以上,这都得益于《新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闻写作“怎样写才能被采用”?“写什么才算好稿”?这是许多基层业余通讯员提出来而且难于找到确切答案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人回答说:“题好一半文”,亦有人指出说,“事好一半文”,而我说:“字好一半文!” 说起写作,我已有12年历程了,尽管“字好一半文”算不上我的经验之谈,但说是“多年写作得来的一点感受”确不为  相似文献   

14.
编辑记者与通讯员交朋友,这是一个“老掉牙”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摆在报界同仁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我初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编辑记者中存在“一多两少”,即:浮在面上和会上的多,深入基层的少,与通讯员交朋友的少.一位从60年代末写稿至今的老通讯员曾当着我的面说:“现在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之间好像隔着一条鸿沟”.对这一针见血的批评,我在默认的同时想到了三点:第一,与通讯员交朋友是共同办好党报的需要.通讯员是新闻单位邀请的为其经常写通讯报道的非专业人员.他们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新闻的基本工作路线,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专业新闻工作者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结合. 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张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如果没有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闻稿件,那么,这张报纸是很难办好的,甚至是难以生存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在企业中搞报道,由于范围小、圈子窄,接触的也多是些“小人物”,写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新闻来。从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此话有失偏颇。确实,我在石嘴山矿务局,接触的多是些“小人物”,突发和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正是我们身边的这些“小人物”,谱写着企业精神的主旋律。宣传这些“小人物”,是我们记者、通讯员义不容辞的职  相似文献   

16.
我从当《苏南日报》通讯员算起,至今已足有三十五个年头了。目前是无锡市、县党报和电台、广播站的业余通讯员,连年被评为这些新闻单位的优秀通讯员。有人说:当通讯员,只表扬好的,不愿或很少批评坏的。但我认为,当通讯员应当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在坚持以报道先进为主的同时,也要揭露、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1984年8月,我看到我校所在镇上有少数人在贩卖西瓜时,垄断集市贸易西瓜,任意抬高西瓜价格。我写稿向报社、电台予以揭露。当时家里人对我说:“都是地方上的人,人面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干,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细细品味这几句话的含意,深感作为新闻机构的“编外记者”——通讯员,对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实,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十多年前,当我成为绵阳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当时为四川农民报)等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时,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但是,通过十多年学习新闻写作的实践后,我才越来越觉得我当时高兴、自豪得太早了。事实说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成就的通讯员,并不容易。十多年来,虽然我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有4000余件见诸于报纸、电台和…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19.
不少通讯员总怨“环境固定,人物太熟,身边事太寻常,新闻难觅。”他们希望象专业记者那样,四面八方自由奔走,接触的都是新人新事新环境,“那才叫搞新闻。” 我们不能否认记者有接触面宽,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我觉得通讯员更应扪心问一句自己:“为何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看其中主要原因:通讯员往往不能跳出自己的天地,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本单位的人和事,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