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冯秋萍 《教师》2010,(14):75-7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三种状况:略读课文“精读”化;略读课文“选读”化;略读课文“低效”化。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其次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最后要合理设计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三种状况:略读课文"精读"化;略读课文"选读"化;略读课文"低效"化.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其次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流程,最后要合理设计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前6组2l篇课文,有10篇是精读课文,11篇是略读课文,在小学阶段的教材编排中,首次出现略读课文多于精读课文的现象,这说明略读课文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然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据笔者调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功能被精读课文所取代,削弱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二是由于略读课文既没有识字、写字的任务,也没有词语、句子、段落积累的要求,因此一些教师把略读课文视为自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根本谈不上略读课文的教学,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种倾向使得略读课文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4.
曹鸿飞 《小学语文》2013,(10):39-42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三种类型,其中略读课文的比例是逐册增加的,到五年级时,略读与精读课文已形成了各占一半的局面(六年级下册比精读课文还多了一篇)。但配套教学用书中,二年级中没有提及略读课文的教学建议,三年级上册中对略读课文教学只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本教材自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略读课文,以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充分体现由扶到放、由课内到课外的设计原则。其中,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之后,这就要求教师要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略读课文精教精讲”和“略读课文随意忽略”两种极端情况,这就失去了略读课文在统编本教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一、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在第二、第三学段中安排了略读课文,为了与精读课文区分,略读课文在课题序号旁都标有星号。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而且略读课文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教师应明确精读与略读的关系,要知道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篇目比较多,这就提醒教师要充分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褚晓泓 《广西教育》2014,(25):41-41
正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教学相比,略读课文教学对学生的自学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略读课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很多刚接触的老师或面面俱到,略读不“略”;或略略读过,不知所云。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教学相长,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略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从每单元一篇过渡到四年级的每单元一至两篇。到了五、六年级略读课文就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了。《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足见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何更好地实施略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是我们作为教学实施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钟亚丽 《学语文》2014,(5):76-76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是叶圣陶先生对精读与略读之间关系及作用的辩证分析。一线课堂上,师生都十分关注精读课文,殊不知略读课文的学习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略读课文,但篇目比例较小,且每篇略读课文基本只安排一个课时完成。因此,要想上好略读课文,教师必须在这一个课时上做足功夫。大量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2.
从三年级开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部分,但是许多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种种误区,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一、粗中求精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经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所以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重视,只是任由学生读几遍课文就结束了;而有的教师却把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3.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已经是老生常谈,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略读和精读的尺度把握不准,恋恋不舍精读,踌躇徘徊在略读的门外,忽略了略读课文的特点,无异于精读课文的影子教学,凸显不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有效教学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略读课文是依从于精读课文而存在的一种课文形态,精读课文是主要的,略读课文是次要的。我认为,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介于精读课文与独立阅读课文之间的一种课文类型,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虑,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精读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不仅是内容和思想上,还是文章写作手法上的延伸,更是学生阅读方法的延伸。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它们都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课改的深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下学期就编入了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略读课文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也在加大,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已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略读课文数量增多,略读课文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这样告诫过我们:"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  相似文献   

17.
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正式安排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当下大致有以下三种状况:其一,因为各项考试的命题编制很少涉及略读课文,因此,草草教之;其二,受"将略读课文教得像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负责"的错误观念影响,精耕细作;其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则点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略读课文的教学大多陷人了误区,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略教略学。即把“略读课文”中的“略读”同“略读能力”中的“略读”混为一谈;以为既然是“略读”,那么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粗略地感知一下课文内容就算万事大吉。这种教学不但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非常肤浅,而且使学习方法得不到迁移、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二是精教精读。即以为既然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中和精读课文一样重要的课文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