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各新闻单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新闻队伍的素质是好的,富有敬业、创业精神。但近年来,新闻队伍中出现了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问题,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利用采访和报道搞“有偿新闻”,甚至向被采访和报道的单位、个人  相似文献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各新闻单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新闻队伍的素质是好的,富有敬业、创业精神。但近年来,新闻队伍中出现了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问题,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利用采访和报道搞“何偿新闻”,甚至向被采访和报道的单位、个人索要财物。这种不正之风损害新闻工作信誉,腐蚀新闻队伍,必须坚决制止。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新闻工作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要认清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职责,继承和发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难”,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体会。记者采访受阻,有时遭到围攻或殴打,加之法律救济相对滞后,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者、编辑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如履薄冰之感。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必须要讲究报道策略。 舆论监督报道策略是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为达到报道目的而采取的合法手段及方法。从我国舆论监督的基本情况来看,有效的舆论监督报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准确定位。定位策略是舆论监督策略中最…  相似文献   

4.
中宣部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中,在谈到各新闻单位的宣传特色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北京日报,这次得到了一个采访名额后,这一个记者就采访了12篇报道,使北京日报关于会议的宣传大为增色。”总结里说的“这一个记者”,就是最近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郑理。他在拚搏会议报道要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象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诉诸于法律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出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成为被告的也不鲜见。而不少“新闻官司”的审理结果,大都以新闻单位和记者败诉而告终。 “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上激起多层面的反应。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虽然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但确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对此感到困惑、茫然和苦恼,心理压力很大,有的认为批评报道难以把握,弄不好就会“吃官司”,有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新闻素材是被采访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出了问题不该找新闻单位麻烦;还有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当被告丢人,上法庭没“面子”,因而即使有理也愿意私了或非诉和解,不愿与人对簿公堂,还有的由于对有关法律不熟悉,对正常的诉讼程序不了  相似文献   

6.
5月12日,中直团工委、中直青联授予勇敢深入抗击“非典”最前沿采访,在报道中做出突出成绩的10名中直新闻单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直青年五四奖章”。得知这一消息,我们立即约请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记者李士燕、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采编室记者黄全权撰写文章,谈他们在一线采访的感受和体会。编发这组文章,我们激动不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无所畏惧,迎难而上,显示了党的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情怀,谱写了“记者也是真正的战士”的壮美诗篇。他们是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新闻队伍的骄傲,是全国80万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历史将永远铭记:2003年春季,在中国,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有这样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记者走向抗击“非典”报道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7.
记者需要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学专业的常识。记者还需要有“办法”敏感。什么是“办法”敏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会碰到采访对象无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最初级的工作是发现并报道这些问题,这是新闻敏感范围内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此类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以免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呢?记者应该有自己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手段方面的思考。笔者把这种思考倾  相似文献   

8.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钉子”精神,是雷锋同志提出的人生哲理,其主要含义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一句话: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有这种“钉子”精神,因为这是新闻记者的职业所决定的。记者捕捉新闻要求钻进去,挖掘新闻题材要求深下去。在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广宽天地的今天,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如何体现记者的“钉子”精神呢?如何用这种精神投入深层次采访呢? “钉子”精神来自记者高度的事业心。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公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少数是记者有意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产生的“想象力”所致。笔者在本文列举几例由记者的“想象力”制造出的“新闻”,给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影响,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让新闻更“真”、更“实”、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者必须接受党的领导,这是天经地义、尽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干了几十年新闻工作的老记者刘宾雁却公然把新闻工作者接受党的领导说成是当“三孙子”,把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搞报道工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的同志诬为“呆头呆脑”、“滑头滑脑”。这究竟是为什么?对于这个重大的是非问题,我们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何谓新闻采访权 新闻采访权特指新闻工作者为履行职责进行采访的权利,新闻采访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工作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公共空间搜集、整理信息并且自由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记者的人格权不受非法侵犯、财产权不受非法侵害.采访权是记者个人的民事权利,是新闻记者作为公民的个人人身自由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人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华 《新闻世界》2009,(11):30-31
以人为本,这是新闻记者在报道中经常关注的话题。但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却常常被新闻工作者忽视。为了使新闻更有吸引力,记者往往在采访和写稿中不顾作为被采访者和报道对象的感受.从而引起被采访对象的不满,或对报道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文缩微     
“新闻报道失实” 的法定界限 王泽华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撰文谈到,根据法律解释,新闻失实报道,是特指那些基本事实失实、有侮辱性内容的报道.而基本事实准确,没有侮辱性内容,即使存在个别细节与词句不当,也不宜轻易称之为新闻报道失实而扣上“新闻侵权”的大帽子,除此之外,在采写报道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采访中问被批评单位与个人讲清楚,正确的新闻评论与正当的新闻批评报道,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2)进行重大新闻采访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把一些新闻事实材料搞得更准确。更充分、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求新的创造性劳动,新闻采访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传播新事实、报道新经验、探寻事物发展的最新趋向,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发掘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增强记者的创新意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的成败决定着报道质量的高低,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与独创性发  相似文献   

17.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是一项很高的艺术,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闻的采集必须经过采访的步骤,如果不经过记者的采访,便不能使新闻线索尽量发展,即使是再能干的编辑,也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难。记者对于采访新闻是有特别权利的,不然采访就无法进行,那么记者所知道的就只能与一般人没有差异。一、采访权的依据和性质1.采访权法律依据。在国内,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报道权、批评权、采访权和评论权等。出版报纸刊物的规范己有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记者的采访权从具体法律上来看,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据1月18日报道,新华社记者1月14日在浙江临海采访受阻遭群殴事件发生后,引起浙江省委和台州市委的高度重视。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于1月16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单位党委切实维护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的合法权益。通知指出,新闻工作者开展合法的新闻采访、报道活  相似文献   

19.
一、采访的奥妙“机警与敏捷乃记者必备之资格。”这是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的论断。记者在短时间内涉猎某一领域,采访到深入浅出的新闻,在外行看来是行家,在内行看来很有“旁观者清”的意味。其中究竟有  相似文献   

20.
如今,工作、生活条件好了,有的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的作风却差了;接待、招待的标准高了,新闻的精品却少了;交通方便了,离老百姓的距离却远了。 应.当承认,省、地、县新闻单位中,确有少数“三包”式记者,即“非富裕地区不去,非小车不坐,非宾馆不住”的包吃、包住、包接送的记者。慵懒,不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这对新闻工作者是非常有害的。由于采访作风不深入、不扎实,写出来的稿件则干巴巴,没深度,没活力,少激情就不足为怪了。 深入,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一篇好新闻,好象险山上的奇花异草,没有革命的激情,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