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实验和猜想.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  相似文献   

2.
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通过对研究的对象和数学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后,对已知量及其关系作出的一种预测性的判断,它是一种合情推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先行军,数学是在不断证明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课程标准理念鲜明、目的明确,对教师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鲜明的理念代…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7~9年级)的猜想能力确立的目标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或创造性”.因此在近年的中考中“猜想题”应运而生,成为试卷结构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有效地落实课标精神,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是摆在每一位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所谓数学猜想,就是人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采取的一种策略,它是指根据某些已知的事实、材料和数学知识,以已有  相似文献   

6.
一、科学活动需要猜想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那么,它该是“猜想和检验”。牛顿讲:“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数学教学和研究中同样也需要猜测与想象。许多数学问题,包括著名世界难题的解决,往往是在对数、式或图形的直接观察中获得猜想的,而后再进行逻辑验证。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里亚对数学的本质有如下精辟的论述:“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以最后确定的形式出现的定型的数学,好象是仅含证明的纯论证性的材料,它是欧儿里得式的严谨科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从创造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该要求学生多动手去做。”那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笔者认为下面的方法比较实用。  相似文献   

8.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往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四条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作为一种普  相似文献   

10.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做出的似真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数学发展史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猜想、欧拉猜想等都是著名的数学猜想,正因为有了这些猜想的提出,才使得后来的学者去努力探索,这些猜想对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数学猜想,是由非逻辑思维初步判断认为可能成立又未经逻辑证明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的推想。注重数学猜想不仅可以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也符合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生学会猜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数学…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又在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陈述课程目标时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就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数学猜想是一种探索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经。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要成为好的数学家,你必须是好的猜想家。"由此足见,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褚涓 《教师》2011,(8):42-4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整体考虑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笔者在长期从事第一学段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这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另外受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在读题时的理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地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会使操作真正成为一种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手段.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我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陈业祥 《考试周刊》2012,(75):51-51
随着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向纵深进行。为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内容时大量使用“探索……的性质”这样的句型,频繁出现“探索”、“探究”之类词,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数学”、“做数学”的活动中突出探究性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新课改,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我谈谈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做法。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把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树立“我要探索”的决心,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基础。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情感、习惯、品德和意志等。大量的数学实践证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因而智力方面培养力度较大,而对非智力因素则关注较少,培养意识淡薄。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配合新课改的进行,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挖掘教材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初一刚学的图形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7.
李玉珍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226-226,25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其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数学理念到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本人就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牛顿讲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根据已知的原理和事实.对未知的现象及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判定。纵观数学发展史。我们发现很多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然后再设法证明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因过分强调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忽视了对学生猜想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扼杀学生的猜想思维。正因如此.著名的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大声疾呼:“让我们教会学生猜想吧!”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想,甚至可以浮想联翩。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首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其创造精神.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改革,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愈来愈显得重要。本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能为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做好准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地探索数学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