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恩东 《物理教师》2010,31(4):54-55
图像法是高中物理处理问题一种基本方法,利用图像解题直观,物理过程清晰明确.利用物体的运动图像求解运动规律是处理运动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提到图像法,我们很容易想到物体运动的v-t图像,而x—t图线却在教学中很少用到.但是合理使用x—t图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尤其在多物体、多过程的匀速直线运动中.以下例题重点分析如何利用x—t图线巧妙解决物理中难题.  相似文献   

2.
追及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确认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借助于v—t图象和x—t来分析和求解往往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  相似文献   

3.
巧用v—t图像,可以使一些运动学问题的求解简单明了,还可以解决一些运用公式法无能为力的问题.运用v—t图像解题,首先要搞清图像的含义:如图线表示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怎样,图线上某点的斜率代表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代表位移的大小,两图像的交点表示这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4.
徐清洪 《课外阅读》2011,(8):190-190
在动力学问题中可以用v—t图象可以具体现象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使问题更清晰明了。同时还可以直接用v—t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使问题简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图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平抛 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叫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可以看成两个分运动的合成:①水平方向速度等于初速度的匀速直线运动,vx=v0,x=v0t.②竖直方向的自由1落体运动,vy=gt,y=1/2gt^2.  相似文献   

6.
王世江 《物理教师》2010,31(2):63-63
笔者在研究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的物理试题时,发现该卷的第15题存在明显的科学性问题,现特提出商榷.原题.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时间内的v—t图像如图1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例1 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0滑至斜面底端.已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s和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合力、物体的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8.
与物理学中的其他图像一样,v—t图像在表述质点的运动过程及运动特征方面有着直观明了的特点。在分析、求解物理问题时,v—t图像往往具有巧妙、简便的优势。例1: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速运动,第4秒末关闭发动机,再经过6秒钟停下。汽车一共行驶了30米,求汽车在前后两段中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在物体运动的练习题中,我们经常碰到如下的运动形式:物体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紧接着做末速为零的匀减速运动.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运动,加速运动阶段的末速v就是减速运动阶段的初速,抓住这个联系量v,可以使我们建立两阶段运动的各种联系,并找出其有关的规律.设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1,位移为s1,经历时间为t1,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2,位移为s2,经历时间为t2,总位移为s,总的运动时间为t,并在解  相似文献   

10.
《新高考》2009,(10):15-15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立朋 《物理教师》2007,28(5):58-58
物体以v0初速度在离地高为h的地方做平抛运动,以经过抛出点的竖直方向为y轴,地面沿v0方向为x轴,建立坐标系,则运动物体轨迹关于时间t的参数方程为:x=v0t,y=h-21gt2.消去t得y=-2vg02x2 h.这就是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对照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方程一般式y=Ax2 B知,平抛运动轨迹为  相似文献   

12.
许晓卫 《考试周刊》2014,(43):147-147
<正>追及问题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规律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并尽可能地画出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分析。速度图像可直观反映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过程,利用图线与时间轴所夹面积表示位移形象,展示追击过程物体间距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追击过程的实质——速度不同导致物体间距离的变化。同时运用图像中的几何知识可以避免复杂的计算,往往可使解  相似文献   

13.
1.运动时间只由高度决定. 设在高度为^1H处以水平速度v0将物体抛出,若不计空气阻力,则物体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由公式H=1、2gt^2可得t=√2H/g,  相似文献   

14.
张洁 《成才之路》2009,(24):67-68
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其运动的复杂性使解题很烦琐。若把握粒子的速度变化是线性变化这一特点,画出v-t图像帮助分析,在进行抽象思维的同时,利用图像视觉感知,准确把握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是处理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备考复习中,笔者通过以下三个难度递增的例子探讨运用v—t图像解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s-t图象不仅可以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而且能直观地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过程,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图象为直线.用s-t图象解题也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S-t图象不仅可以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而且能直观地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过程,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图象为直线.用S-t图象解题也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丁玉莉 《物理教师》2011,32(6):24-25
追及和相遇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包括:(1)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由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据物体运动性质列(含有时间的)位移方程.(2)找到两个关系:①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②两个物体相遇时必须处于同一位置,即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18.
例1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滑到斜面底端,已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s和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合力、速度  相似文献   

19.
《大学物理》1996年第5期发表《河面上漂浮物体的运动》1一文,是值得商榷的。该文说:“河水面对水平面的倾角为θ,物体的重力分力mgsinθ,使物体现沿河面向下作加速运动”,而有x方向的运动方程(图1)其中水对物体的作用力F可视为粘滞阻力,设物体速度为v,则F=K(v-V)(12)其中V为流水速度,而有由上式知t=0时,v0=0;t→∞,v→b,因而b就是物体漂浮速度的上限由此可看出Vm>V,且物体质量越大,则vm也越大。该文,设物体在水下部分为球形,则F=6得出木球超出水流的速度设θ=5°,r=1m,可算出Δv′≈100m/s从该文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学习了直线运动规律之后,已能较熟练地解决单个物体的运动问题: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对物体的实际过程进行联想等.而对于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物体的追及与相遇问题,学生对实际过程很难联想,对问题难以抽象处理,不知如何分析.若教师此时能利用速度一时间图象(以下简称v-t图象)帮助学生分析实际物理过程,使运动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解题便会“柳暗花明”.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接受这种分析方法.在此,笔者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