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顾问:我们团驻在新疆北部,经常有粮多好的新闻线索可写。可我每次下去采访,都不知从何入手,不知要了解哪些内容,往往满怀信心而去,垂头丧气而归。请问,下去采访应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新疆李军华李军华同志:你提的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的同志中普遍存在。采访是为写们民务的,一般来讲,写作需要什么,就重点采访什么。既不能像大海捞针,涉及面太宽,又不能太急功近利,采访范围过窄,“捞一把”就走,而要从实际出发,缺什么就重点采什么。为了说得更明白一些,我现在从几个不同的情况*谈谈。一、找线索式采访。这种采访往往…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初学新闻写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难以确定新闻标题的困难。有时正文写好了还没有把题目定下来,甚至临到交稿时标题仍未想好.为此,特望编辑同志能在《新闻与写作》里编写一些有关确定新闻标题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文章。四川省达县地区农科所吳名让吴名让同志: 你在信中谈到的情况,不仅在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中存在,就是对一些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  相似文献   

3.
经过认真的采访,了解、掌握到许多材料,跟着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写什么?是写新闻,是写通讯,还是写文章?……给报刊写稿,究竟运用什么体裁形式来写,本来应当根据材料的内容、价值和当时宣传的需要来考虑和决定。可是,有些写稿者往往不是根据这个前提来考虑,而是根据个人好恶、个人欲望来写。结果常常把应写新闻的写成了通讯,把该写通讯的写成了其他体裁。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是,有人热衷于写大块头的通讯,不愿写新闻.非写新闻不可时,就把好材料搁在一边,留着写通讯。而把意义不大的材料,写在新闻里。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志重视通讯,而不大重视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5.
“拾到篮子都是菜”这句话,初学写稿的人,往往误解成有闻必录,我初学写稿时也犯过这种毛病。那时,我见到什么,听到什么都写,如谁拾了钱送给失主,谁帮干部家属挑了几担水,等等,结果写了近百篇,一篇也没见报。是什么原因?我反复研究报上的稿件,并和自己写的作一比较分析,终于明白不能有闻必录,那样拾到篮子的不一定都是菜。此后,我深入采访,认真观察,注意分析事物,如对于好人好事,我先分析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6.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7.
经常听到初学写作的农民通讯员有这样的议论和苦恼;“哎呀!我很想写稿,但是找不到新闻线索,不知道写什么好。”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这在新闻学上叫“新闻敏感性”。初学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农村青年,由于对新闻工作不熟,虽然经常生活在基层第一线,活动在“新闻宝库”之中,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新闻敏感,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就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困难。因此,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来说,必须  相似文献   

8.
和一位基层报道员闲谈,问他一年来的成绩如何,他垂头丧气地说:“一年投稿百余篇,都是泥牛入海不回头。唉,看来我根本不适合搞新闻报道。”其实,这大可不必。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由于还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的规律,加上见报心切,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见什么写什么,很少去考虑新闻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语言的使用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而且初学写作者有一个通病,写稿怕人看,常常是一个人偷偷地写,悄悄  相似文献   

9.
有的同志说:写新闻通讯,需要深入采访,留心生活。写杂文和言论性文章完全凭“灵感”、靠“功夫”,无须采访和留心生活,可以从报纸上找题目,在书本里抠材料。实践告诉我,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回顾我近几年写言论的甘与苦,有这样一条肤浅的体会:生活是我们写好言论的源泉,只有留心现实生活,才能把言论写好,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你们希望我对报告文学谈一些意见,我对报告文学初学乍练,有什么好说的呢?在这封信中,我只说点学习写作中的浅想,以期得到同志们的帮助。依我看,写报告文学,首先要占有丰富、扎实、准确的材料,这是基础。我看到,许多优秀的  相似文献   

11.
记者、通讯员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绝不是打开本子和采访对象搞个问答式笔录,而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搞新闻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六分采访三分写作”,即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面对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成熟的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就会巧妙地运用听、记、思、问等多种手段,处理好采访中的边听边记边思边问的“四边关系”,从容自如地采访。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同志来说,采访中如何做到听记思问四者的辩证统一呢?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我们知道,新闻采访离不开听和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口…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13.
我初学写稿时,稿件被采用很少,原因之一是稿子写得太长,“水分”太多。有一次,连队首长叫我把新战士小张苦练杀敌本领的事迹报道一下。小张同志勤学苦练的精神确实可喜,事迹也较生动。采访后,我就摊纸动笔,不到半天,写了10几张稿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请教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看后说,稿中空话废话了一大半,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多,层次也乱,读后不知所云。他建议我挤挤“水分”再发,还鼓励我勤学习,多实践,是会写出好  相似文献   

14.
评论的选题,主要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是评论写作的第一步。从事评论写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选定一个好题目,文章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不首先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就谈不上怎样写,更谈不上怎样写好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看似平常,实际上大有研究。在选择具体评论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志往往图  相似文献   

15.
在基层采访,经常会有通讯员向笔者诉苦,因为"没的写"而完不成单位的报道计划和报道任务。以笔者对基层通讯员的了解,初学写作者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写作热情很高,但敏感性不强,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写好新闻报道,我的体会有"三多"。  相似文献   

16.
不少写新闻的同志不留稿子,象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我认为留底稿对写新闻、特别是对初学新闻的同志益处不浅,我的体会是: 一、稿件如被采用编辑部就不退原稿:若有底稿,可以对照,看编辑修改的高明之处。这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19.
听听他人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朝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新娘子去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新娘子用心化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把握,只好低声问一问身边夫丈:“这样化妆合适不合适?”由此想到,有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写稿时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写好后赶紧发走,唯恐别人看见,其胆子,还不如一个还未见公婆的新娘子。新娘子还敢低声征询一下夫婿的意见,而有的同志却连让别人看一眼稿子的勇气都没有。其实,初学写作,“丑””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让别人着一看指出“…  相似文献   

20.
经常采写新闻报道的同志,有时遇到这样的苦恼,在较详细地占有(采访到)大量的新闻材料后,一下子不知从何下笔,甚至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新角度,或想不出一个可以先声夺人的句子。仿佛是“有‘灵感’去采访,无‘悟性’来写好”。说起“悟性”,似乎有点虚无飘渺。其实不然,悟性,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的同志说,采访后我也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也理解了一些,可就是“新”不出来。搞深度报道,也“深”不下去,这可能是自己悟性不到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