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拜杜法案》等一系列激励性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技术转移最终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产业政策。美国大学技术转移鼓励大学为中小企业创新做出贡献。大学技术转移提高了中小企业基础研究水平、产品创新能力、企业对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可获得性、企业科技人才的培训质量、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的比率、现有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以及中小企业研发筹资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社会服务、推进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比较了中外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移中模式的差异,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在开展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提出了需要注意和规范管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研究型大学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国家创新的不竭动力,而且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为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而且在改造传统工业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研究型大学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贡献,得出如下结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切不可忽视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城市不仅要看到研究型大学为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要意识到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潜在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4.
将大学所创造的知识、技术、成果转移到社会与商业上,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实际上涉及到大学知识的流通与应用即大学技术转移问题。作为大学技术转移的重要模式,大学衍生企业这一在不久前被认为是大学学术发展的附属物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衍生企业的产生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表明了衍生企业本身是大学技术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高科技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是高科技企业群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地凸显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知识与技术“辐射源”的大学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该文探讨与分析了大学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并借此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应该把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当作使命,同时利用学科、人才集成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西北大学作为地处西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牢固确立了“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的办学理念,按照“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美国大学在技术转移方面的贡献密不可分。美国大学年专利申请量虽然只占4%,但专利许可费收入却占12%,收益超过10亿美元。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客观上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其有效运转的关键不仅依赖于美国较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大学所形成的一套与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相互衔接,与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技术转移机制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2005,(11):6-7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全同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批批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进一步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市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依据现代教育经济学理论构建的理论框架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进行研究,计算出1D7年和2000年我市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相关贡献,认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和全面的,教育投资的效益是高的,教育产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生长点。更大程度上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大全社会的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包括法律层面的规制性制度与伦理层面的规范性制度。道德经济关注的是经济活动如何影响道德价值观和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是一种规范科技成果所有权和知识生产行为的道德经济制度,影响高校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不仅激发研究成果的转化,而且也明确了研究成果转化过程中权利和责任的分配。本研究通过论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道德经济性质,展示了道德经济概念在当代大学变革研究中的相关性,从而有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推进。基于道德经济视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与实践需要完善奖酬激励与分配正义机制,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制度改革以及协调开放科学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企业家型大学校长的领导过程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校长产生了一种新的类型,即企业家型大学校长.本文概述了美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情况,探讨了其领导行为,并概括了其领导特征.在资源短缺、新技术变革和市场经济盛行的背景下,美国大学发展需要校长的事业心、企业家精神、风险意识和承担责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求之于势”是发展中大学的发展之道。从宏观上看这种大学要求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之势,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势。就大学自身来说,则要更新观念,求质量文化建设之势;重视学术,求学科创新发展之势;科技创新,求服务区域经济之势。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质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借鉴信息素质广泛内涵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统计学学科内容和教学特点,从内容层面、方法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统计学教学中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统计学教学中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必须具备的软硬件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协同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大学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创新,是内部和外部协同创新的统一。目前,大学开展协同创新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破解大学协同创新问题的症结,需要从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积极培育大学文化与创新精神、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大学研究区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促进大学创新能力提升及其知识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主要平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大学的研究区无论是在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在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通过与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区主任的访谈,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学研究区存在的意义,它是如何繁荣大学的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活动。面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及全球化的挑战,大学研究区又将如何对这些外部变革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中的困境——《贝多法案》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多法案》实施20多年来,有效地激励了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同时,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科学研究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贝多法案》也受到诸多质疑和批评。《贝多法案》在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现实困境启示我们: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明确大学科研成果所有权,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充分体现高校技术转移的全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育通过知识的传递和转化实现从内涵上培养人才的价值。文章通过运用SECI知识创造模型,分析大学教育活动中知识传递与转化的过程,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大学精神的渐趋失落,引发了学术界对大学本质和大学精神的大讨论和再认识。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深刻剖析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时代境遇,努力建设现代"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