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五色观"是我国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展兴盛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孔孟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庄子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两者结合,为我国古典色彩学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将传统五色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研究中华民族特色设计格调在各项设计作品中应用,使更多具有中华民族文化风格的作品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我国经典的文化著作之一。庄子主张"道法自然",以其特有的教育文化观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其主要内涵来源于其特有的言意观与道学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更对提升中学生文化、哲学、审美感受性及相关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庄子》的传统文化内涵,做好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入解析与应用工作,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真正进步。  相似文献   

3.
冯健男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2):51-57,46
从时代生活的反映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内蕴二者交叉的视角,评析了《莫须有先生》前后二传文本的生成、作品的主题及其艺术品位,指出:前传的创作受过塞万提斯和庄子的影响,是一部愤世忧国之作、悲天悯人之书;后传系反映作者在抗战时期所经所的真实生活的“自传”,体现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前传近《庄子》,后传近《论语》,均系“文化小说”,均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唱论中的"真切、自然"的艺术标准与庄子"至乐无乐""天籁之音"等艺术主张如出一辙;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审美理念与庄子"法天贵真"的艺术思想一脉相承;其"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的美学追求与庄子"流光其声"的艺术理论相一致;其"坐忘""心斋"的美学观对中国传统声乐"歌唱自由"思想的建构有影响.庄子的艺术观与我国...  相似文献   

6.
庄子可以被区分为传统的庄子、激进的庄子和文化的庄子。对于激进的庄子来说,“天”只是一个替代性的空白填充词,代表了真正无动因的自发性,而作为存在内在因素的视角、身份和价值的无穷无尽的转换,是对世界的一种新的开放,此即激进的庄子所说的“道”本身。对于激进的庄子来说,死亡也是根据这种彻底的不可知论,以及伴随着的对于转化的开放性来处理的。从三十三篇选集的整体上看,作为传统的基础主义者的庄子占据了文本的大部分。而把《庄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三十三篇文本来阅读,作为一个作者——庄周——的作品,是中国两千年王朝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7.
道家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和庄子开创的一个思想体系,《老子》和《庄子》(《道德经》和《南华经》)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两部作品中。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凝聚力。《老子》把"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哲学思想在文字之间显而易见,因此被称为哲理诗。与《老子》相比,《庄子》因为其语言本身和创作形式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包装中的应用范式,通过文献分析和应用实践,对影视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实际应用考察,综合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提升影视包装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于影视包装应用途径两方面着手剖析。作为大众传播符号的影视包装,利用传统文化提升"意义所指"来升华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是实现影视包装作品丰富"意义所指"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庄子的研究已全方位展开,在对原著的整理与诠释的基础上,已扩及到生平时代与思想,庄子与诸子的关系,与文学、美学、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与西方诸思想家的比较。本文试图从庄子的开放性心态这一角度,阐述其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构建中华文化课群是将党和国家"立德树人"要求落地的有效途径。以刘勇名师工作室"庄子文化"课群为例,从议题的选择、群文信息、阅读活动、集体构建四个方面阐述优秀传统文化群文阅读课的构建路径,从"群"的异质侧面介绍优秀传统文化课群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并根据对川端康成的童年和旧时记忆的考察,对他的小说《古都》进行了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紫花地丁的意象和不起眼的省略与空白的分析,发现在这看似婉约感人的姐妹情深的故事背后,隐伏的恰恰是令人骇异的骨肉相斥的丑陋原念——而这正是幼时被压抑在作者潜意识里的对他姐姐川端芳子的敌意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的诸多作品贯穿了“以死为美,以死为乐”的“死亡情结”。尝试从佛教禅宗的角度对这一情结进行解读,力图揭示他关于死亡描写背后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与川端康成的创作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川端笔下的意识流的实现形式往往是听觉、视觉、梦境和潜意识。这种意识流的创作倾向,又是与他的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和所处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中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意识。他笔下的自然是充满生机,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川端康成描绘了融人自然中的人,表现了自然人性之美,并表达了敬畏自然的思想;川端康成从整体主义思想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他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日本传统文化——森林文化、原始神道与禅宗思想等,以及川端对现代人类破坏自然行径的忧虑紧密相连。川端康成的生态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对当代作家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倾向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是从意义论的角度对庄子言意之论思路的清理。论首先分析性确认庄子意义论的实质是谈意义的源始之发生,而不是谈事实性状态中意义与陈言的关系,进而确认庄子言意论的内在意向是要不断地回返意义创生的本始,搜毁历史状态中的意义板结,为语言-意义的创造确定根基。由于上述确认,章廓清了中国后世极为发达的诗言意义论的地基;源源不绝的关于诗意特殊性的探索和创说何以能从“言不尽意”论中生发而来。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本分析方式,探讨《伊豆的舞女》中所渗透的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即对日本传统美的憧憬,物哀思想的渗透以及他所追求提倡的朦胧美这三种审美意识,并从地理人文环境——日本的传统民族意识、川端自身的人生阅历以及时代大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追溯川端康成审美情趣养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描写爱与情、孤独、死亡是贯穿川端康成一生创作的主题。川端康成学主题的形成与其孤儿情节及爱情失意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孔子“游于艺”思想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所采取的一种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也是后世失意者医治心灵痛苦的屡试不爽的良药和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兴盛的动力之一。孔子的“游艺”是朝着超越世俗、恢复自我的天性发展,庄子的“游心”则进一步要求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利的、工具的羁绊,完全返回到人的本性,使心灵有着更为开放,更为广阔,更为纯净,更适合想象的自由驰骋和人格的自我张扬。因而,庄子的“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庄与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兼容,共同对后世艺术家、文学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