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刘枫 《甘肃教育》2014,(19):23-23
正一、存在的问题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德育的目标在于育德,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包括知、行、情三种道德成分,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潘绥铭 《成长》2005,(10):2-3
最近,最高法院做出了一个司法解释:“行为人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相似文献   

3.
杜卫 《中国德育》2012,(13):60-60
问:“减负”问题喊了好多年了,但总体上是没有减下来,有的地方虽然减了,但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好像这个问题“无解”,究竟症结何在?  相似文献   

4.
5.
1.缺乏德育的实效观念。在学校“只管播种,不管收获”的现象比较严工作虎头蛇尾,来势轰轰烈烈,结果是灭。德育工作只限于发号施令、布置任:对德育过程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从而作流于形式,造成大量的无效劳动,甚育者形成一种“抗药力”,产生负效果 2.德育目标模糊。对不同年龄、水平、不同起点的不同教育对象,不分出同一要求,是不符合德育的原则和学的。摸不着、看不见、模糊不清的德育  相似文献   

6.
1999年5月11日《南方周末》刊有题为《亟待建立职业资格文凭制》的一文。文章说,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已患有“文凭疾病”,即盲目追求文凭,学历主义泛滥。这种文凭疾病由于恶性循环,而不断加重症状。首先是社会中的每个人根据目前人才市场中的学历主义倾向,都希望通过获得较高学历来达到获得较好的工作的目的。与此同时,各用人单位对被招聘人员学历的要求伴随人们整体学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拨高。招聘者与应聘者对文凭的日益增长的追求,最终导致人才的高消费,即让高学历的人才从事无需高等教育水平的工作。结果,在我们这个教育…  相似文献   

7.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保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培养“四有人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已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中心任务。 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等德育内容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若没有思想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内容,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有关德育内容渗透,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体育工作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体育工作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完善他们的人文素质,也成为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四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就如何推进德育生活化进行了积极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德育的根本路径,而微电影恰恰吻合德育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是德育的一种创新形式,能起到磨炼意志力、建立团队意识、培养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能力、传递正能量等的作用,同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课程的本质主义症结与“合法性”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论是课程领域难以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今日课程研究与改革中纷争最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本质主义知识论基础在课程理论探究与实践改革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学校课程研究与发展无不遵循本质主义的逻辑、立场与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品质、特征与发展轨迹,使课程因品质、价值、目标、模式和功能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性扭曲与缺失而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其伦理原则获得了新的内涵: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道德,是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道德,是利己主义道德与利他主义道德的扬弃。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较以往道德具有全新性,主要表现就是最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上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正在逐渐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德育理念。只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其实效性。章分析了目前德育中人本精神缺失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直接帮助作用的公共理论课。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了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要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其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示范性,在教学目标上坚持实践性,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收到实效,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5.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教育中,人们一直十分重视道德观念的培养,却忽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当前道德教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从目前关注的“道德情绪”的研究结果出发,探讨现行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地教育措施,以期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知行统一,情意结合是品德的理想境界。然而,在道德教育中,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的脱节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表现,也是学校德育长期普遍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弱病残者让座,但实际这样做的只有40%左右。100%的大、中、小学生都懂得红绿灯的交通法规和意义,但能自觉遵守这一法规的学生平均只占59%,且呈现随年…  相似文献   

18.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9.
德育即育“德”,何以为“德”?答案不一而足。笔者在十年前曾撰文《德育论之基本范畴“道德”辨义》,试图在概念上予以澄清,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翻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见其“德育辨”一段文字,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德育之“德”为何?这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对“德”如何认识,理论与实践也就如何展开。当前德育实践上的某些困惑,不能不说与理论的不足相关。这其中也包括“德”的概念不明。本文即尝试进一步辨析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以"理想类型"作为思维的参考架构,来说明文化科学的发展是理想类型更替的过程。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从主体范式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类型可将其称为"道德支配"。"道德支配"已难以适应当前价值多元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探寻新的理想类型取而代之,应是"道德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