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跃进,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西方.先后有数家百年大报被迫弃报从网.几十家报业已向政府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在我国,报业生存危机已不容忽视.作为报刊方阵主力的党报.虽然仍处于主流传媒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8,(5):4-4
郜书锴在2008年第3期《今传媒》上撰文说,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销量下滑.年轻读者流失.广告收益萎缩,全球报业纷纷以全新的营销策略拯救报业危机。转型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化”。  相似文献   

3.
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且正式写入《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1.纲要中指出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其中的所谓的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其关键还是离不开发行与广告.也就是说.实行数字报业之后.  相似文献   

4.
郜书锴在《今传媒》2008年3月号撰文认为,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销量一路下滑,年轻读者大批流失,广告收益日趋萎缩,全球性的报业陷入了空前危机。一个决定生死存亡的问题被提出来了:世界报业的钱图究竟在哪里?世界报业纷纷各出新招术,互联网上觅生路,以全新的营销策略指引报业开辟蓝海新时代。概括起来,全球报业转型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化。一、报纸小型化。网络传播时代的  相似文献   

5.
报业发展已迎来机遇与挑战共生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就是全部的媒体,实质上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特别是地方报业不仅面临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严重冲击,还面临着区域性强势报业集团、传媒集团并购扩张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11,(9):22-23
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报业看到借助新媒体平台综合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全媒体传播的可能性。报业把开发视频信息资源作为全媒体内容生产的“爆破点”,不仅可借此突破平面介质的局限,使内容信息“有声有色”,而且也可在争夺传媒市场中获得诸多机会,迅速应对传媒格局遭遇新媒体冲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我国传媒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传媒“家族”不断扩大,传媒需求十分旺盛,传媒之间竞争加剧,传媒产业化初见端倪,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来实现新的跨越。与此相应,近几年来传媒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投入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仅38家报业集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就超过5亿元,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传媒业界最大的投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8.
范觉文 《新闻窗》2005,(4):56-56
而今.网络在传媒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通过徐本禹现象,可以清晰地看出,具有巨大传播力的网络煤体在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后.则会产生更为强大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核心优势在内容生产,以文字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由于报纸每天只能出版一次,内容优势大打折扣。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报业得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全媒体传播,不仅可使内容信息“有声有色”,而且也可在争夺传媒市场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全媒体实验其实质就是通过内容生产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10.
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了媒介环境和传媒格局的变化.在有关报业转型的探讨中,人们普遍把"数字报业"定位为报业未来的发展形态,应当说,这个转型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过渡的"转型期",报业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数字报业"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1.
杨春兰 《传媒》2006,(8):14-16
住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的报业正面临若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习惯于以“传媒老大”自居的中国报业也开始了反思,并任努力寻求新的出路。在新老媒体共谋发展的时代,融合似乎成为双方都无法回避的必由之路。面对多元化传播格局,中国报业将何去何从?在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融合发展——多元传播环境中的新技术与新媒体”论坛上,各方代表共商发展大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新传播方式的不断涌现对传媒业原有格局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传播环境下,报业的生存空间倍受挤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可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问题,成为传媒理论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此文从社会结构、媒体技术及企业营销方式三个方面的变化对影响传媒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以厘清传媒市场变化的实质。文章对未来主流媒体和未来传播格局的形态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阐述了报业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势必要经历一个与新媒体融合和战略转型的过程。通过理论探讨和现实案例的呈现,文章认为,报业基于固有的优势,成功转型后将有望继续占据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而它的传播终端和传播形态,会与以往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传媒技术飞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讯、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深度融合,对受众实施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海量信息传播,不仅使媒体传播方式充分拓展.而且使传媒竞争异常激烈.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冲击。党报理论宣传作为主流媒体新闻舆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更不容低估。要实现党报理论宣传教育人、武装入、影响人、提升人的传播功能,就应该认真研究探讨如何改进全媒体时代党报理论宣传.主动适应新闻舆论传播大势.不断提高党报理论宣传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且正式写入《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纲要中指出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其中的所谓的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其关键还是离不开发行与广告,也就是说,实行数字报业之后,其发行与广告将有什么样的转型?报业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推动传媒版图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报纸,把目光投入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终端在不断更新,传播手段和传播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6.
梁杰 《新闻爱好者》2005,(10):24-2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网络打着“第四媒体”的旗号,开始杀进中国的传媒圈时,让世人顿觉惊讶与新奇。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但网络新闻的传播也受技术和市场发展规律的限制。如何、何时获得规模化的网上新闻传播的消费市场,取决于形成网上新闻传播的规模、媒体资本与市场的互动以及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媒介大汇流下的“融合新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雯 《传媒观察》2006,(10):28-30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传媒形态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已是当今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这一变局中,新闻传播也正应势而动,从规则、流程到渠道、方式都在发生巨变。突破传统的载体藩篱,以“融合新闻”赢得竞争,成为新闻传播变革的必然走向。“融  相似文献   

18.
媒体技术创新推动传媒形态变化 现代传媒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报纸的发行成为可能;激光照排技术、计算机编辑软件和计算机采编系统的应用,使报业完成了技术革命,告别了铅与火、纸与笔,迎来了光与电。  相似文献   

19.
朱春阳 《新闻记者》2007,45(11):97-100
当新媒体遇到传统媒体,人们惊呼,传统媒体的末日就要来了,尤其是2005年“报业寒冬论”似乎进一步验证了新传播技术对传统媒体势力版图的侵蚀。但是,新媒体优于传统媒体仅仅是新的传播技术吗?如果仅就技术而言,新媒体的确比传统媒体更适合处于快节奏、超大信息量时代的现代人类。但是如何解释.也还是技术的鬼魅。在2000年导致了纳斯达克股市近乎崩盘的噩梦?是什么力量让那个投资者人见人怕的新媒体在历经五六年的风浪后成为人见人爱,深受风险投资追捧的新媒体呢?仅仅归因于技术的回答显然是表面化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这一不成熟的传媒产业市场上,问题所展示的内在冲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报业网站要形成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注重品牌建设.本文对报业网站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做了四个维度的思考:报业网站必须对自身进行品牌定位,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产品;及时报道本地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在网络中树立起专业、负责任的形象;对报业网站的传播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对自身品牌营销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