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黄老无为“思想,就宋代初期与西汉初期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就有所不同,我们如果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很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欣佳 《留学生》2014,(15):17-19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讲:”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其意是说,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相似文献   

3.
一位母亲怕耽误孩子的学习,风尘仆仆走了几十里路,把儿子落在家里的书送到学校,然而这本书却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说。母亲的行动震撼了孩子的心,使他强烈感受到深沉的母爱,不识字的母亲并没有如常人一样讲刻苦学习的道理,却收到了促使孩子猛醒,从此用功读书的效果。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去玩。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悄悄离开,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着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举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以上是“无为”教育的典型事例。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人认为对孩子说得越多,管理越细就越好。根据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对孩子的教育也如此。若能对孩子进行“不教而教”的教育,即“无为”教...  相似文献   

4.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工作是可以“无为而治”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正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我们的“政策”就对路了。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让学生去探究、启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垂拱”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相似文献   

6.
自两千年前老子提出“无为”这一概念后 ,“无为”与“有为”就一直争论至今。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发展到今天 ,“无为”与“有为”也蕴含了更多的内涵。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追求 ,只不过追求的方式有所区别。从上面这两则材料来看 ,那位教师非常强调追求的功利性目的 ,而盖茨则是随自己所好去尽自己所能。如果说后者是“无为而为”的话 ,前者则是典型的“有为而为”了。按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 ,盖茨无疑是值得我们效仿的对象。但任何矛盾都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分析问题也离不开具体的背景。我们不要忽视了 ,盖茨这样…  相似文献   

7.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就像一个纷乱的线团,作为学校的领军人,校长如何准确找出“线头”,进而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校管理变得优质、高效,不仅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认为,校长高水平的管理应追求无为而“管”、有为而“理”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学校管理中,比较普遍地存在"有"多"无"少,也就是说,一些校长更多强调和展现自己的职位、权力的"显性"存在,面对以具有较高自觉性为职业特点的教师,缺少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管理理念。比如,上下班实行指纹打卡,中间还要不定时巡查,把教师当"小工"管;大事小事亲自"盯"着,唯恐自己不在现场,学校就会出乱子,把校长做成了"监工";教师所带班级考试排名不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其实,貌似“无为”的教育方法,蕴涵着父母的教育大智慧。  相似文献   

10.
“无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学术界有各种不同解释。从人生观的角度立意,便可悟出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无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先秦道、儒、治刑名法术的学者无不讲它;汉代不仅学者讨论,还被施诸实践,造成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盛世。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无为”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自然观、政治观、人生观诸方面的内容。它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对于它的内涵和发展情况,学术界还没有人系统论述过。本文只试图就它在先秦时代的情况作一些探索。先秦“无为”思想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从西周初年(《诗》、《书》)  相似文献   

12.
汉代“无为”思想承先秦“无为”思想而来,但有它新的特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高祖到景帝末,“无为”思想被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武帝建元、无光间《淮南子》和《论六家之要指》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先秦以来的“无为”思想作出了总结和发展;儒家独尊、黄老失势后,“无为”思想在政治方面巳无突破性进展,但在宇宙观和人生观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兹略述如下。一、黄老派实施“无为”后的成效及局限汉高祖初定天下,儒生陆贾就从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  相似文献   

13.
王廷银 《辅导员》2009,(12):60-60
“垂拱而治”是建立在集权式与参与式基础之上的,班级管理如果没有权力的中心位置,没有学生的参与管理,就等于弃权。如果班级管理没有班级干部鼎力相助,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没有主要管理者——班主任必备的德识才能和自我修养,这样的“垂拱而治”就等于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14.
陈绮 《中文自修》2010,(3):50-51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协“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  相似文献   

15.
尹璐  蔺芳 《河南教育》2011,(8):73-74
"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做到"无为而治",又要做到"有所作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恰当地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艺术,谱写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16.
无为思想作为战国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共同“母题”,并非专属黄老道家,除黄老学派外,尤以儒家。无为思想最为突出。在汉初政治中,首先提出无为的陆贾不仅继承了儒家无为思想,而且在这一思想的时代改造中,将周公拉到了无为范畴中,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儒家的礼乐教化。由于刘邦的离世,吕后对陆贾加以排挤,这一思想逐渐转为黄老无为,其中完成转化最为重要的人物是曹参,在治齐的过程中,他抛弃了儒家无为,而采纳黄老无为,并最终推至全国。黄老的上台既是当时具体政治环境的综合后果,其思想特点也决定了它左政治峰活巾的暂时牲.  相似文献   

17.
“无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先秦道、儒、治刑名法术的学者无不讲它;汉代不仅学者讨论,还被施诸实践,造成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盛世.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无为”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自然观、政治观、人生观诸方面的内容.它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对于它的内涵和发展情况,学术界还没有人系统论述过.本文只试图就它在先秦时代的情况作一些探索. 先秦“无为”思想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从西周初年(《诗》、《书》)到西周末年(《周易》),是“无为”思想的萌芽阶段;(二)春秋末年(《老子》)是“无为”思想的形成阶段;(三)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晚期(庄子及其后学,治刑名法术之学的学者如稷下先生、慎到、尹文、申不害、韩非,马王堆古帛书等),是“无为”思想的发展阶段;(四)秦王朝建立前夕(由吕不韦组织编纂的《吕氏春秋》),是“无为”思想的初步总结阶段.  相似文献   

18.
林汇波 《班主任之友》2015,(Z1):114-115
惠安县农村初中校"小班化教学"实验考察团到川石中学,听取苏老师做合作小组建设的专题介绍。一些合作小组建设中的故事,她虽是信手拈来,但我是能感觉到她的用心的。苏老师的班级,是每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围坐在一起的。一天课前读,她到班级里看看学生的情况,发现一个学生的座位被另置于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她大惊,忙问缘由。这个学生答说合作小组里的同学因他爱说小话,不让他靠在一起,他被驱逐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可谓千古一人。于书法实践,其位列“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就书法理论而言,其取自老庄而又兼有己意的“无为”书学思想对后世也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0.
"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正确地理解它,对研究老子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对把握道家学说的基本特征和嬗变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无为"的具体含义,历来是见仁见智,分歧很大.视"无为"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者,固然是望文生义,失之浮浅;而将"无为"解为循客观规律而行者,亦不免有拔高老子之嫌.本文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老子》书中多次讲到的"善为",也即通过他自己所谓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现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