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当然,小学英语课程也不例外。英语新课程改革不仅给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学校少先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新世纪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并积极配合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几点思考。一、少先队活动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更着眼于情感、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全国进行,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一现状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效果。为此,教师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为之耳目一新。但好多事物往往是过犹不及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语文课改还存在困惑疑虑。下面就谈谈笔者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总结和思考。一、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现里面的新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  相似文献   

4.
赵红娟 《小学生》2011,(3):53-53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期间,从教材到教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也都从课改中收获颇多,就连农村小学也都纷纷开展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比赛。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新方法,贯彻课改新理念。的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推动下焕然一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展示。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演练能力、掌握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了一次新的革命。新课程改革,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起点,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以便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新课程教育下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是学生研究问题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传媒者、将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设计者。所以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生动、鲜明的教育理念,教师也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尝试。普遍觉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已满足不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发展的需要。为了"关注自我更新",构建具备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我认为教师在现有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应掌握以下几种基本功: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评价方式都在进行着改革。大家都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巨大成绩,我们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也有很多体会。现就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韩辉 《学周刊C版》2011,(8):174-174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思想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没有吸引力,学生们不爱学习,觉得上课是一种痛苦,新课改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对于现代教师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王坤楼 《学苑教育》2012,(16):92-92
受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应试模式”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能偏离“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方向。虽然目前升学模式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时代学生思维的需求,对初中物理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近三十年教学实践,我以为新的历史时期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魏爱芬 《学周刊C版》2014,(7):104-104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新高潮。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学生家长及广大教师积极努力的成果。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让我由衷地感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素材.新的教育方法的魅力之大。在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里.我们尝到了艰苦辛劳.同时也尝到了甘甜.艰苦辛劳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前景有那么多的困惑和茫然:甜的是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与实践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勃勃生机.看到了教师与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改变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的改革热情逐渐高涨,信心逐渐增强,但是,从读者的来稿中,我们也同时看到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课改中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参加课改顾虑重重。有的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认为新课程好像不重视“双基”了,担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的升学;有的教师虽然有参加课改的热情,但是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课改的要求,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李光 《吉林教育》2009,(3):43-43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生动、鲜明的教育理念,教师也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尝试。普遍觉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已满足不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发展的需要。为了“关注自我更新”,构建具备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我认为教师在现有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应掌握以下几种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数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实际状况还难以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提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还只是局限于课堂提问,诸如“兔子为什么跑不赢乌龟”、“一个三角形截去了一只角还有几只角”等等,人们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认识模糊,无所适从。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和新课程一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立 《华章》2010,(19)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于学生共同成长,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并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本学期我在这一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下面是我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也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同时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现代多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几年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在逐步适应中,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和人的思维定势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现我提出对几个问题的一点思考.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重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协作进取的一代新人.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和人生道路的引导者.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研究每一个学生促其全面发展的艺术.新课程改革不仅对科任教师提出了要求,对班主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要直面的现实.下面浅谈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的几点要求,期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师中有如下表现: 1、追求形式 忽视实效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多用合作探索、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发展:要注意激趣、愉悦,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无疑都是合理的导向。但一些教师做起来往往只注意了形式。比如,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老师既不作明确的部署,也不作及时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标准,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下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下的教师也应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本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