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每组教材能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选文在反映时代风貌,关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的同时,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富有教育价值和启迪性;篇篇课文精选、精编并经专家审改,体现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反映现代儿童生活,密切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的选文在反映时代精神、现代意识的同时,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语言典范生动,学生百读不厌。教师只有精心组织阅读教学,创设阅读的氛围,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善于倾听,搭建平台,把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那么学生的童心才会在阅读中真正释放。  相似文献   

3.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语文课堂应和现代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融,语文教学应和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语文活动应和现代儿童的心灵相通,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化的语文”。赋于语文教育以生活情趣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角度出发,提出儿童画作品应真实地反映儿童的生活经验,表达和抒发儿童的情感;儿童画作品表现应与儿童年龄相和谐,能表现出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并以此之标准要求欣赏和评价儿童绘画,以促进幼儿人格及智能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杜威儿童游戏理论的应用价值,指出儿童体育教学应以成人世界的生活经验为主导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6.
原生态写作撤消了作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内容,自由倾吐,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相似文献   

7.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课程开发的向度、课程形态观、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三方面对杜威的课程观进行论述,分析和借鉴杜威的课程观,将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发:课程开发和设计应考虑儿童的主体性;课程内容应反映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建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综合课程。它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在各种活动与情境中,坚持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在传授者与学习者片面追求书本知识的灌输和贮存中造成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学习者现实生活、经验世界的严重脱离。我们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着“教育应该为人的完整发展服务”的思想,提出了“让每个儿童尝试成功,让每个儿童茁壮成长,让每个儿童准备成才”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具有鲜明个性,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的育人目标,努力在学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优化现代儿童的学习目标、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转换学习中的师生角色、丰富现代儿童的课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和现实生活自然沟通起来,使得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影响。有效的教学,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  相似文献   

18.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与技术合谋、技术实践活动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不统一以及科学技术盛行的致思路径下,使儿童生活世界走向了殖民化,由此"技术-儿童"关系也呈现为一种异化的状态。技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价值理性的呼唤。在现代信息时代下,本真的儿童生活世界应超越资本逻辑,走向技术正义;厘清"技术-儿童"关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在发展逻辑,正视主客体关系;用技术的艺术思维审美地观照儿童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反观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造成学生严重的知行脱节。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