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传统的序列反应时(SRT)任务范式,对动作技能型人才与心智技能型人才的内隐学习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动作技能型人才与心智技能型人才SRT任务的序列反应时差异不显著;(2)动作技能型人才与心智技能型人才SRT任务的内隐学习量差异显著,动作技能型人才的内隐学习量比心智技能型人才高;(3)内隐序列学习能力可能是某种动作技能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内隐序列学习中究竟习得了什么知识,一直是本领域的争论核心。以任务分离范式为实验逻辑,而提出的内隐学习系统和外显学习系统的观点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该实验逻辑遭遇到操作定义的科学性问题和测验的纯净性问题,于是加工分离范式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单一学习系统似乎又出现回归,并可能促进内隐序列学习的生理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内隐学习的研究是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基于内隐学习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内隐学习是怎样进行的(how)——内隐学习的产生;内隐学习的内容是什么(what)——内隐知识的心理表征;内臆知识在什么情境下对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beneficial)——内隐知识的意识接近性和适用性等问题,对内隐学习的四种典型研究范式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4.
吴国来 《保定师专学报》2005,18(1):97-100,104
行为研究表明,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形式完全基于刺激,但神经成像却发现与内隐序列学习有关的大脑运动控制区域的激活,这些区域包括主运动皮层、前运动皮层、补充运动区和基底神经节。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内隐序列学习中大脑运动控制区的激活只是进一步反应的准备,对健忘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内侧颞叶区可能在内隐序列学习的高层联想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是当今无意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它们都与“认知无意识”有关.当所完成任务不需要意识性提取过去经验时,表现出来的是内隐记忆;如果刺激呈现在意识觉察阈限以下,这种短暂、无觉察的呈现对后续的行为产生了影响,说明无觉察知觉在起作用;人们学习了复杂信息但又对所学知识完全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体现了内隐学习的作用.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点表现为所涉及的加工阶段、研究范式、研究材料、所使用的加工分离程序及所涉及的脑区四个方面;相同点表现为无意识加工过程、研究范式阶段及加工水平影响三个方面.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不同点表现在引起无意识的原因、认知加工过程及学习材料复杂程度三个方面;相同点体现在主试对学习材料的操纵、实验研究范式及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内隐学习作为无意识认知过程的另一种形式,其发展特点的研究却要少得多。有关内隐序列的研究更是如此。本文以认知风格为自变量,来考察它对内隐学习是否有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认知风格的被试对序列位置的内隐学习在反应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内隐学习量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GNAT实验范式,比较了不同年级学困生与学优生数学学习内隐态度的特点.结果发现:(1)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隐态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d'值和反应时差异显著;学生在不同组合类别下的d'值和反应时差异显著;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组合类别下的d'值和反应时差异显著.(2)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数学学习内隐态度差异显著:学优生与学困生的d'值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反应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教学者们过度重视了内隐学习而忽略了外显知识的传授.研究者经过实证分析以及师生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得出语法规则的显性学习对学习者的外语习得依然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既应该注重以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内隐学习,也不能忽略包括语法教学在内的外显学习.两种形式的学习的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外语习得.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外显学习范式,更需要研究学生内隐学习策略.内隐学习具有个体性、顽固性、迁移性等诸多特性.在数学教学中,建构学生内隐学习新坐标,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于情境内隐、经验内隐及活动内隐等诸方式,展开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外显学习是认知的基本途径,内隐学习是认知必要的有益补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并不存在截然分开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而是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如果能在外显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获得内隐知识,并在学生获得外显知识之后再让学生体验鲜活语言从而将外显知识内化,简言之,就是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内隐-外显-内隐的顺序,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内隐学习出发,对在语感形成中内隐学习和内隐知识的作用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儿童语感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指出语言基础知识教授和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评介了几种符合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研究范式,包括内隐学习范式、远距离联想范式以及谜语范式,认为这些范式为顿悟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内隐认知理论和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语感的三维内涵包括:其一,是指学习主体在进行言语活动时对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的内隐学习;其二,是指学习主体内隐学习的结果,是关于语言和言语的缄默知识;其三,是指言语主体凭借内隐记忆,对处于潜意识中的语文知识的无意识运用.  相似文献   

14.
“内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学习可以按照两种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从知识获得过程和特点来看: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在无意识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隐学习由于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已成为目前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从内隐学习的内涵、特征、理论假说、研究范式、相关应用研究等方面综述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并指出了内隐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兰芳 《现代语文》2008,(2):19-20
“内隐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1967年首先提出来的,“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行为的学习”(郭秀艳《内隐学习的理论和实验》)。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研究和争论,如今研究者都已公认,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并概括出内隐学习的以下特征:首先,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第二,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第三,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但能在无意识之中加以应用。作为内隐学习的下位概念,语文内隐学习是内隐学习理论基于汉语文的特点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应用。具体来说,它是指学生在复杂的语文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文知识并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可 《教育探索》2007,19(1):16-17
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目前研究表明,基底神经节、联合区、额叶在内隐学习中起重要作用.内隐学习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内隐学习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识过程的本质,特别是对于探明人们获得丰富复杂知识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内隐学习是个体无意识获得复杂知识的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各个阶段的内隐学习进行总结,对内隐学习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婴儿期的主要学习方式即内隐学习,随着年龄的长大,内隐学习逐渐退居二线,老年时期内隐学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内隐学习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不同的研究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的研究是国外应用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二者之间的接口之争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两种知识接口的研究多建立在语法学习和教学的基础上。然而,词汇是国内英语学习中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在揭示外显/内隐知识内涵,阐明无接口说、强接口说和弱接口说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弱接口说的主要特点,并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目前,有关内隐学习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大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它是指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一个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内隐学习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介绍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及其特征,进而阐述内隐学习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以期对教育技术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