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科技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电影审美趋向更加注重影视片名的吸引力,演员的号召力及内容的"娱乐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中庸的理想目标是"中和",它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并导致"中和"审美观的产生。中国古典诗人倾向于选择中性色彩并注重不同自然色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种色彩审美趋向充分体现了"中和"审美原则的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3.
寓言文学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要论述的是:当代寓言文学创作的审美趋向和艺术创新,以及当代寓言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是:题材雷同,语言缺乏活力。艺术表现力不强。  相似文献   

4.
朱雪静 《文教资料》2009,(34):98-100
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千奇百怪的儿童读物、造型“怪异”的文具、各种彩色贴画、影视动漫即所谓“流行艺术”的冲击下.本文对小学生的视觉审美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使其视觉审美趋于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5.
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给造物艺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的侵染使得一部分器物脱离了实用功能,转而变为欣赏品;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兴起带动民间设计蓬勃发展,中国古代民间造物体系发端于此。与汉唐相比,两宋造物在走向严谨与理性的同时,又向着世俗性与生活化发展,其整体风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心理学对真求和崇善的研究比较重视,而对于审美的问题则关心不够。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行旅我们;其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审美心理的初步萌芽期,审美心理的初步形成期,审美心理的逐渐成熟期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期。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的妇女服饰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服饰的两种不同风貌,唐代妇女服饰欣欣向荣、雍容华美;宋代妇女服饰则是阴柔病态、质朴拘谨。审视这两种不同的服饰风貌,不难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审美趋向却是相同的。这种审美并非是唐宋时期妇女自身的爱好和追求,而是男子们更为隐蔽的想象和要求。本文就此问题略作探讨。一、唐宋时期妇女服饰的审美趋向唐代妇女服饰是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史上最浓烈的一笔,使一直沿着封建礼教轨道滑行的古代女性服饰呈现出中国历史上所独有的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局面。唐代妇女服饰多姿多彩,总的风格是华丽、开放、创新及…  相似文献   

8.
在我阅读了大量的当代寓言作品并作初步的研究之后,深深感到:寓言文学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具有很深的意义和很高的价值。因为:  相似文献   

9.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外形之古雅,音色之润美,无不使人为之心倾。筝虽不若琴那般为古代文人阶层所供奉,但从白乐天“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之佳句和敦煌壁画等古迹来看,在历史上人们对筝的喜爱亦不乏热度。  相似文献   

10.
多值逻辑与审美逻辑——论审美认知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认知长期被公认为是直觉而非逻辑的,因此而与科学认知形成明显分界线。然而从所谓逻辑的本质看,其与联系、规律等概念有着高度内在的同一性。任何复杂事物包括美与审美现象都是有着普遍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是有逻辑可循的,因而审美认知也应当是有逻辑的。打破传统二值逻辑构架而建立在多值逻辑基础上的现代逻辑学,以及与此相照应的现代计算机原理与技术、现代艺术和审美实践等都充分证明:审美逻辑是现代多值逻辑最典型、也最极端的存在式。承认并研究审美的逻辑问题,发现审美——这一人类精神或心理世界最为复杂现象与活动独具的逻辑面貌,及其独具的定律、演算系统,对于丰富和健全认知心理学理论,建立科学的审美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审美化体系,从而真正实现用“美的规律”去“建造物体”和塑造人类自身,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电影创造的色彩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影的空间思维中,画面的构图、造型抑或场面调度都是空间构成的外在形态,色彩的敷设,既是物象的原貌再现,更是特定意念情感传达的外化显现。对彩色的准确把握和自如运用,并进入积极主动的考辨状态,才是电影空间具象观念趋于成熟的表现。色彩表意是色彩体验的初级阶段,色彩结构才是空间意识觉醒的终极体现。和谐则是色彩美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翻译“神似”说源自中国传统的“神形”论,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总体上反映了翻译的客观规律和创造性,但是主观色彩较浓,因而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以“神似”说为基点,比较了翻译审美和文艺审美的异同,认为两者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翻译审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神似”审美观遭到误读或滥用,会给译文带来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色彩能够对电视画面的艺术性和可视性起到关键作用.文章针对电视摄像中易忽视色彩运用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并分析了在电视拍摄时,色彩对电视画面和人物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一民俗个案看中国现代作家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乡土作家描写的"求雨"习俗具有多样化的审美功能。这一习俗客观上体现了乡土世界复杂的民间心理和文化观念,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作家鲜明的题材与主题取向以及多样化的艺术技巧。正是由于对风俗画、风情画、风景画描写的重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不断走向成熟,民族化、现代化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书法由实用性转向艺术性,由于人们审美需求品位的不断求变,各种书法赛事、展览的评审也倾向于追求展厅效应。因此,当代草书创作的审美取向,也表现为追求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即视觉冲击力,主要体现在抒发情性、我心写我草,重视形式、适度增强形式感,布局空间、章法强化对比度,心仪万象、态势生动多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根据教育学、美学理论及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阅读教学要关注、实践审美教育的旨归与策略,充分关注学生审美学习、感受、评价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进行深层次审美解读,培养其审美观念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个性与正确的审美视角,提高其审美学习、实践、创新等诸项能力,提升其文化品位与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对服饰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自觉,在《聊斋》中他表达了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容纳了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赋予了人物服饰色彩理智与观念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不同的颜色进行服饰搭配的和谐感与节奏感,彰显了他的审美准则与审美价值取向。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时尚审美观传达了丰富色彩背后的价值与意蕴,拓展了人们对色彩与美的视域。  相似文献   

18.
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是在继承传统中国山水画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并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包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池晗 《闽江学院学报》2013,34(4):126-128
近年来,福建的艺术设计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台湾的设计也进入较为规范、成熟,并向外拓展市场的发展阶段。借鉴台湾在设计美感创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福建设计的创意水平、加强两岸的交流与融合均具有重要意义。对比闽台两地在艺术设计的美感取向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两地艺术设计美感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